第六回 新戏(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站在文昌桥上居高临下,正好看得清楚。河沿上也挤满了乡亲,拥在前排看热闹的多是中年的妇人,爱瞧闹剧,见台上语句幽默,做派滑稽,便疯了似的鼓掌喝彩,那声响早盖过了台上的锣鼓丝竹,就连戏楼前的河水也感染了这份热情,一路流得欢快起来。

喝彩喧闹和着锣鼓胡琴,融成一片,这情形深深地打动了童童的心。她不由想起清朝康熙年间对本地采茶戏的一段记载:吴讴越吹以地僻罕到。土伶皆农隙学之。拜揖语言拙纳可笑……

这采茶戏不同于京剧,原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其唱腔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唱词对白大量运用了民间俗语、歇后语和口头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采茶戏一开台无论是“单台”或是“对子戏”,皆是用民歌小曲演唱,对于习惯听“吴讴越吹”的士大夫来说,自然是“拙纳可笑”了。可在民间,它的生命力却是这样的顽强。

看了青年团这次采风后的实验演出,童童多少有些失望。除了一两折有些味道,更多的段落还显出生硬的楞角,太偏向话剧小品。毕竟还只是新编的改革现代剧,无论本子还是唱段,都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听奶奶孟萍讲,刚解放时,这大戏楼就是小城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那时新戏、现代戏不断涌现。小城的京剧编剧力量到底是薄弱些,领导们经常要往省城京剧团去买唱片请老师,然而对于这些新戏,爷爷周连楼却总与之显出格格不入的神情。

孟萍不明白,丈夫何以如此顽固。新排的一出《野猪林》,舞台上为了营造出山野的气氛,就制作摆放了一堆山石布景。那较小的山石布景是用几根木条钉成龙骨,上面蒙了帆布,再用颜料画上黄褐的岩石、青绿的苔鲜。较大的一处陡坡则是用订好的长条暗梯,正面粘上硬纸板,上面画满杂草青石。为了赶制这些布景,几位师傅投入了相当的热情,挑灯夜战,完成的时候请连楼去看。连楼到那只是眯缝着眼睛一瞧,扭身便走开了,既不夸奖,也不批评,这样含糊的态度让喜欢听两句好话的几位师傅,算是白费了心机。

倒是孟萍,围着山石布景前看后看,连连夸道:“还是几位师傅手巧得很呢!”

孟萍曾经怪过连楼,怎么连话都不会说了,人家师傅要生气的。

连楼只冷冷地说:“往后长板坡的赵云也要骑着真马上台那才过瘾呢,白马鞭尽可以放到箱子底下,子龙蹚马的身段也大可略去了。”

现在想想,童童也觉着爷爷当时说的也不无道理。

最近戏校新排《徐九斤升官计》,四年纪的大师兄韩非突发灵感,居然真就用彩纸糊了只驴子,中间镂空了,人可以钻进去,底下围了一圈墨绿的缎子。当他端着驴子上台后,引起的轰动却超出了他的想象,童童的父亲“小连楼”童逢春当时仍下一句话:“什么玩意!”便愤然而去。窘得大师兄差点落下泪来,以后几天见了小连楼都绕弯走。

校领导找到小连楼,说如今京剧要走出低谷,就要鼓励创新吗,要爱护青年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小连楼却道:“不知旧物,如何言新?蹚马的身段不扎实,尽想些个花哨玩意,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要走火入魔的。”

童童原本不明白父亲为何对“纸驴子事件”这样严厉,但大师兄是父亲平日较为喜爱的弟子,可见父亲如此也是对事不对人的,最多是恨铁不成钢了。

童童偷偷跑去问奶奶,孟萍听了就笑起来:“这个逢春呀,同你爷爷简直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奶奶谈起当年连楼对新戏改革的态度,她开始也想不通。后来《野猪林》公演时,台上果然换上山石布景,显出森林山野之状。观众看贯以桌为山,持鞭为马的简约朴素的形式,换了布景确实耳目一新,然而这在奶奶眼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她还是以为倒不如维持原来的锦幕好些,这有限的“山石布景”反而更限制了人的想象空间。之后,她不得不佩服丈夫在艺术上的先觉,起码她是赞同连楼的看法的。

童童说:“艺术鉴赏课上,欧阳老师也这样提过,中国戏曲就是以远离生活之法去表现生活的。这种表现性质注定它将形式美置放于艺术的核心。它的魅力就在于对生活高度的提炼。”

奶奶笑道:“对生活的提炼是对的,其实京剧是很写意的,这与话剧不同,与现代的电影就更不同了。如《回荆州》里孙夫人乘车一折,那车子只是两面杏黄的旗子,旗上画着车轮,孙夫人立于双旗中间,手扶旗杆,疾走如飞。步子还须得碎密,小而圆满,看去宛如人在车中行,那是很美的场面。倘是换上真的车子,哪里还有艺术可言?”

童童笑了,她理解奶奶的话。

欧阳在课堂上也曾说过,时下观众有欣赏误区,就是其心难静,多在追求音响刺激。观众入剧场,都为看新奇的故事;如今离合悲欢,电视尽有,一夜可得故事无数,何必非要到剧场来?凡入剧场者,多半只为宣泄而来。然要欣赏京剧,确实先得进入一个特定的审美意境,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才能够去理解它的内涵。或许这正是现代年轻人难以接受的。京剧的艺术精粹在于表演,而表演的艺术精粹在于技术、技法和技巧。这些高度技艺的东西,只存活在具体的剧目中。

奶奶喃喃地说:“或许是奶奶老了,看法和你们年轻人不一样。要说呀,我更注重表演技法,那些老剧目一出出都在我脑海里印着,传承几百年了,也不见得每一出都有多么高的教育意义吧,可那唱腔、那身段真是美呀,如今要想超出是不容易的了,真不知道如今的人是欣赏戏本身的美,还是欣赏戏的内容,倘是看内容那电视、电影还是更直接的多了。呵,你爷爷要是在呀,又不知是咋嚷呢!”

奶奶念的书不多,随口说出的都是多年经验的积累。

奶奶害怕想的是当年京剧改革的一句老话:京剧要形成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这样的武器,或许也将是缠绕奶奶后半生的痛吧。

六七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提出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个革命样板戏,突出地宣传了光焰无际的**思想,突出地歌颂了历史主人翁工农兵,它贯穿着**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革命文艺路线,体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因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社论说:“一批文艺界的革命闯将,一批不出名的‘小人物’,攻克了戏剧艺术中称为‘最顽固的京剧堡垒’,不可逾越的芭蕾‘高峰’和神圣的交响‘纯音乐’,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京剧、芭蕾舞剧和交响音乐,竖起了八个闪耀着**思想灿烂光辉的革命样板戏,为无产阶级新文艺的发展,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

一个火样的年代,然而爷爷连楼的态度却显现出异常的冷淡。孟萍无时不为丈夫的顽固而操心。那时的心情孟萍至今记忆犹新,她平日里都不敢触动,偶一想起,心里便是乱糟糟的,隔两三天都不能安静下来。

连楼与孟萍离开剧团后,在城外桥头的小屋安顿下来。老两口相互安慰着,日子难过,可依然坚持下来。

每日夕阳西下之时,河风吹过,暮归的渔人总能隐约听见几声清唱:

数尽更筹,

听残玉漏。

逃秦寇,

夏哈,

好教俺有国难投,

那搭儿相求救!

如此孤愤无助,催人泪下。

小连楼在那段日子不时跑到城外桥头和爷爷学全《夜奔》一出。日后小连楼演《夜奔》奶奶都不忍去看,嫌他的念白太过悲婉,浸透着那段日子的悲伤与凄苦。

童童就这样斜倚在文昌桥头,脑里想着心事,也没注意到水汽加重。时近午后了,这天气反是越来越寒了。童童自己却无端的想起几句诗来,正是奶奶不忍过耳的林冲的那几句念白:

欲送登高千里目,

秋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

几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日又斜,

天涯孤客真难度。

丈夫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处。

桥上惟有雪涛听见童童的低吟。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雪涛心中暗暗的想。

这样略带忧伤的声音让雪涛不由想起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愁怅,想起拟岘台上迎着风雨的娇小身影来。那娇小的身影又化作一片红叶,随风飘舞着,他几乎想要伸手轻轻的将它捏入手中……

雪涛有些微醺了。

[..]

站在文昌桥上居高临下,正好看得清楚。河沿上也挤满了乡亲,拥在前排看热闹的多是中年的妇人,爱瞧闹剧,见台上语句幽默,做派滑稽,便疯了似的鼓掌喝彩,那声响早盖过了台上的锣鼓丝竹,就连戏楼前的河水也感染了这份热情,一路流得欢快起来。

喝彩喧闹和着锣鼓胡琴,融成一片,这情形深深地打动了童童的心。她不由想起清朝康熙年间对本地采茶戏的一段记载:吴讴越吹以地僻罕到。土伶皆农隙学之。拜揖语言拙纳可笑……

这采茶戏不同于京剧,原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其唱腔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唱词对白大量运用了民间俗语、歇后语和口头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采茶戏一开台无论是“单台”或是“对子戏”,皆是用民歌小曲演唱,对于习惯听“吴讴越吹”的士大夫来说,自然是“拙纳可笑”了。可在民间,它的生命力却是这样的顽强。

看了青年团这次采风后的实验演出,童童多少有些失望。除了一两折有些味道,更多的段落还显出生硬的楞角,太偏向话剧小品。毕竟还只是新编的改革现代剧,无论本子还是唱段,都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听奶奶孟萍讲,刚解放时,这大戏楼就是小城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那时新戏、现代戏不断涌现。小城的京剧编剧力量到底是薄弱些,领导们经常要往省城京剧团去买唱片请老师,然而对于这些新戏,爷爷周连楼却总与之显出格格不入的神情。

孟萍不明白,丈夫何以如此顽固。新排的一出《野猪林》,舞台上为了营造出山野的气氛,就制作摆放了一堆山石布景。那较小的山石布景是用几根木条钉成龙骨,上面蒙了帆布,再用颜料画上黄褐的岩石、青绿的苔鲜。较大的一处陡坡则是用订好的长条暗梯,正面粘上硬纸板,上面画满杂草青石。为了赶制这些布景,几位师傅投入了相当的热情,挑灯夜战,完成的时候请连楼去看。连楼到那只是眯缝着眼睛一瞧,扭身便走开了,既不夸奖,也不批评,这样含糊的态度让喜欢听两句好话的几位师傅,算是白费了心机。

倒是孟萍,围着山石布景前看后看,连连夸道:“还是几位师傅手巧得很呢!”

孟萍曾经怪过连楼,怎么连话都不会说了,人家师傅要生气的。

连楼只冷冷地说:“往后长板坡的赵云也要骑着真马上台那才过瘾呢,白马鞭尽可以放到箱子底下,子龙蹚马的身段也大可略去了。”

现在想想,童童也觉着爷爷当时说的也不无道理。

最近戏校新排《徐九斤升官计》,四年纪的大师兄韩非突发灵感,居然真就用彩纸糊了只驴子,中间镂空了,人可以钻进去,底下围了一圈墨绿的缎子。当他端着驴子上台后,引起的轰动却超出了他的想象,童童的父亲“小连楼”童逢春当时仍下一句话:“什么玩意!”便愤然而去。窘得大师兄差点落下泪来,以后几天见了小连楼都绕弯走。

校领导找到小连楼,说如今京剧要走出低谷,就要鼓励创新吗,要爱护青年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小连楼却道:“不知旧物,如何言新?蹚马的身段不扎实,尽想些个花哨玩意,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要走火入魔的。”

童童原本不明白父亲为何对“纸驴子事件”这样严厉,但大师兄是父亲平日较为喜爱的弟子,可见父亲如此也是对事不对人的,最多是恨铁不成钢了。

童童偷偷跑去问奶奶,孟萍听了就笑起来:“这个逢春呀,同你爷爷简直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奶奶谈起当年连楼对新戏改革的态度,她开始也想不通。后来《野猪林》公演时,台上果然换上山石布景,显出森林山野之状。观众看贯以桌为山,持鞭为马的简约朴素的形式,换了布景确实耳目一新,然而这在奶奶眼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她还是以为倒不如维持原来的锦幕好些,这有限的“山石布景”反而更限制了人的想象空间。之后,她不得不佩服丈夫在艺术上的先觉,起码她是赞同连楼的看法的。

童童说:“艺术鉴赏课上,欧阳老师也这样提过,中国戏曲就是以远离生活之法去表现生活的。这种表现性质注定它将形式美置放于艺术的核心。它的魅力就在于对生活高度的提炼。”

奶奶笑道:“对生活的提炼是对的,其实京剧是很写意的,这与话剧不同,与现代的电影就更不同了。如《回荆州》里孙夫人乘车一折,那车子只是两面杏黄的旗子,旗上画着车轮,孙夫人立于双旗中间,手扶旗杆,疾走如飞。步子还须得碎密,小而圆满,看去宛如人在车中行,那是很美的场面。倘是换上真的车子,哪里还有艺术可言?”

童童笑了,她理解奶奶的话。

欧阳在课堂上也曾说过,时下观众有欣赏误区,就是其心难静,多在追求音响刺激。观众入剧场,都为看新奇的故事;如今离合悲欢,电视尽有,一夜可得故事无数,何必非要到剧场来?凡入剧场者,多半只为宣泄而来。然要欣赏京剧,确实先得进入一个特定的审美意境,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才能够去理解它的内涵。或许这正是现代年轻人难以接受的。京剧的艺术精粹在于表演,而表演的艺术精粹在于技术、技法和技巧。这些高度技艺的东西,只存活在具体的剧目中。

奶奶喃喃地说:“或许是奶奶老了,看法和你们年轻人不一样。要说呀,我更注重表演技法,那些老剧目一出出都在我脑海里印着,传承几百年了,也不见得每一出都有多么高的教育意义吧,可那唱腔、那身段真是美呀,如今要想超出是不容易的了,真不知道如今的人是欣赏戏本身的美,还是欣赏戏的内容,倘是看内容那电视、电影还是更直接的多了。呵,你爷爷要是在呀,又不知是咋嚷呢!”

奶奶念的书不多,随口说出的都是多年经验的积累。

奶奶害怕想的是当年京剧改革的一句老话:京剧要形成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这样的武器,或许也将是缠绕奶奶后半生的痛吧。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