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正觉别院(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从文昌桥下来,欧阳邀大家去他小屋坐坐。童童觉着累了,正好雪涛要赶回学校,俩人就结伴先回了。

曾家园离京剧团宿舍路程有些远,但俩人还是绕开了公交车道,穿过拟砚台后门,从香楠峰往北,踏着鹅卵石铺成的蜿蜒小路,沿河一路往城里走去。

河水枯了很多,露出大片的沙底河床。

童童指着沙滩说:“小时常到河沿上玩耍,总能拾到大小不等的瓷片。”

雪涛告诉她:“河的上游是白浒古窑遗址,学校曾经组织到白浒古窑参观,古窑遗址里的瓷片还多呢。”

夏天水满的时候,河水一直涨到石阶的顶层,妇人们排成一排,把裤腿都扎得高高的,立在水里一边浣洗衣被,一边聊着家常,也算是小城的一道景观。现在的水退下去了,只露出一片冰冷的河沙来。

河滩靠近水洼处有一只残碗,倒映着水纹熠熠的闪着青光。

“这也是从白浒古窑被河水冲到此处的吧?”童童将它轻轻拾起。

这一带的古瓷片极多,只是这只碗稍完整些。碗是极普通的民窑蓝边碗,碗底画着灵活的刀字纹,碗壁厚实,青白釉斑斑驳驳的透着玻璃的质感。

“要是还能用上这样的碗真是温暖哪!”童童说。

“老年间的碗都显得笨重些了,”雪涛皱了皱眉头,“我还是喜欢骨灰瓷,牙黄的颜色,通体是半透明的才好。”

“精巧的瓷碗固然好用,只是经不得磕碰,再说太规矩了也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不像这种粗瓷,古朴得很,从骨子里透出的大方呢。”

“我觉着有一样好处倒是这种刀字纹,只有青花配是最好的了,青黑的颜色都渗到泥胎里,就像是毛笔字写在宣纸上,足见功力。”

童童便把着碗沿仔细辨认,

“这样的装饰真是洒脱,很多人都瞧不上民间的东西,其实这才最天真自然呢。”

那碗也许因为着了力,突然从中间裂为两半,唬得童童“呀”了一声,一半也为这碗惋惜,她原想着要好好收藏起来的。

雪涛接过碗,见裂开的碗壁有河水浸泡出黄黑的印记,知道碗早就有了暗的裂纹,只是没有注意,稍一用力,自然就裂开了。

“多美的碗哪,可惜却裂了,再也不能合到一处去了。”

“有机会我们一起去古窑,兴许能找到更好的呢。”

“也许吧,不过这残破了的东西更让人怀念呢……”

雪涛轻轻把瓷片收入背包中。

深秋的天气,弗河河面还腾着薄薄的一层霜气。

河堤东边的枯树丛里,露出一角琉璃瓦。灰蒙蒙的天际,这一角琉璃就显着格外的黄。

“是座庙呢!”童童兴奋的说。

“这里什么时候有庙了?”雪涛也甚是奇怪。

他们绕过林木,沿着土道来到庙前。庙门上悬着大匾,写着“正觉别院”四个苍劲的大字。庙门尚未修完,还搭着竹架子,修大门的工匠大盖已经回家休息去了。两侧的围墙是用土砖草草垒起的,不高,掂起脚就能看见里头的大殿。倒是墙面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依然让人从心底产生莫名的敬意。

正觉寺是城东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朝初年,历代盛衰不常,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尤以菊花为盛。王安石曾有一首《城东寺菊花》赞曰:

黄花漠漠弄秋晖,

无数蜜蜂花上飞。

不忍独醉辜尔去,

殷情为折一枝归。

正觉古刹他们倒也去过,如今已是破败不堪了。只是不知还有一座别院隐在这河畔的林木之中。

“进去看看吧,求求菩萨,明年行大运。”

“求了菩萨是要还愿的。”雪涛笑着说。

“我愿意。”童童嘟起小嘴。

俩人穿过竹架的大门,庙里特别的安静,只是没有见到出家的僧人。

天王殿,左右塑着四大天王,彩只上了一半,但已显出天王的气势来。

大雄宝殿里很暗,佛前整齐的摆放着供品。雪涛和童童向三世佛跪拜磕头。庙里只有他俩,童童也不怕别人笑话,磕头就格外虔诚起来。

风从门外吹来,殿上沉重的帷幔也舞动起来。静静的庙里,便只有这帷幔飘动,发出呼呼的声响。

“这有些冷,拜完菩萨我们走吧。天这么暗,该下雨了。”

庙里的寂寥显然超出了她的想象。于是,童童有些后悔进来。

大殿前是一块空地,堆着些石头砖块还没整理。墙角倚着口残破的铁钟。铁钟不大,却密密的铸满了字迹,因锈迹斑斑,甚难辨认。雪涛瞧了半晌,才读通了大半,原来是唐英的《火神传》。

钟上记有:……神姓童名宾,字定新,饶之浮粱县人。性刚直,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自唐宋及前明,其役日亦盛。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派役于民,童氏应报火,在族人怯,不敢往,神毅然执役。时造大器,累不完成,或受鞭挞,或苦饥赢,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陶器之成,遂跃入火。翼日启窑,果得完器。自是器无弗完者。家人收其余骸葬凤凰山……

“原来记了这么一段凄惨的传奇得故事呢。”童童道。

雪涛拂着这残破的铁钟道:“早先我也曾听过区冶子以自己的鲜血冶炼宝剑,这童宾以身赴火,烧造陶器,又是一种怎样的气概!”

“火神,多确切的称谓。只不知后人是祈求保佑的多还是祭奠英灵的多呢。”雪涛微微一笑,童童的想法真是古怪。

“他怎么会想到要以身赴火呢?”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和一的思想。古人烧陶讲究在适宜的朝向建窑,在适宜的天气入窑,适宜的时辰封窑烧造,倘若这一切都达到要求尚不能烧出佳陶,那自然与人事有关了。”

童童不说话了,望着钟上模糊的字迹静静的出神。

“有时我确实相信古人关于地气、时节和人事的讲究是有道理的,不然又何必一代一代传下来呢?欧阳老师说,早先的名窑在烧造前,师傅都要沐浴斋戒的,先把精神收敛起来,窑变的好瓷最怕的就是瘴俗之气了。”

“技近乎道了。把普通的烧造也能溶入这许多的文化,真是不容易啊!”童童赞道,“只是不知这钟为何会摆在这里?”

雪涛道:“不管怎么说,其实这钟也值得拜一拜的。”

童童却拣起一块石头,轻轻的敲着铁钟,钟声短暂而沉闷。

“可惜这些讲究现在人们都快要遗忘了……”

俩人转身的时候,猛然看到殿门口立着一位女师傅,一直静静的看着他们。童童吓着了,紧紧地拽着雪涛的手。女师傅没有说话,只是眼神较为严厉,他们像是做错事的孩子,尴尬的往庙门走去。

“没打招呼就乱闯,任是谁也不高兴的。”雪涛悄声说。

“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也没看见她呢……”

上了河堤,天突然下起了雨。

河堤离街还有一段路,冒雨是不成的了。雪涛和童童又跑回庙门底下避雨。

[..]

从文昌桥下来,欧阳邀大家去他小屋坐坐。童童觉着累了,正好雪涛要赶回学校,俩人就结伴先回了。

曾家园离京剧团宿舍路程有些远,但俩人还是绕开了公交车道,穿过拟砚台后门,从香楠峰往北,踏着鹅卵石铺成的蜿蜒小路,沿河一路往城里走去。

河水枯了很多,露出大片的沙底河床。

童童指着沙滩说:“小时常到河沿上玩耍,总能拾到大小不等的瓷片。”

雪涛告诉她:“河的上游是白浒古窑遗址,学校曾经组织到白浒古窑参观,古窑遗址里的瓷片还多呢。”

夏天水满的时候,河水一直涨到石阶的顶层,妇人们排成一排,把裤腿都扎得高高的,立在水里一边浣洗衣被,一边聊着家常,也算是小城的一道景观。现在的水退下去了,只露出一片冰冷的河沙来。

河滩靠近水洼处有一只残碗,倒映着水纹熠熠的闪着青光。

“这也是从白浒古窑被河水冲到此处的吧?”童童将它轻轻拾起。

这一带的古瓷片极多,只是这只碗稍完整些。碗是极普通的民窑蓝边碗,碗底画着灵活的刀字纹,碗壁厚实,青白釉斑斑驳驳的透着玻璃的质感。

“要是还能用上这样的碗真是温暖哪!”童童说。

“老年间的碗都显得笨重些了,”雪涛皱了皱眉头,“我还是喜欢骨灰瓷,牙黄的颜色,通体是半透明的才好。”

“精巧的瓷碗固然好用,只是经不得磕碰,再说太规矩了也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不像这种粗瓷,古朴得很,从骨子里透出的大方呢。”

“我觉着有一样好处倒是这种刀字纹,只有青花配是最好的了,青黑的颜色都渗到泥胎里,就像是毛笔字写在宣纸上,足见功力。”

童童便把着碗沿仔细辨认,

“这样的装饰真是洒脱,很多人都瞧不上民间的东西,其实这才最天真自然呢。”

那碗也许因为着了力,突然从中间裂为两半,唬得童童“呀”了一声,一半也为这碗惋惜,她原想着要好好收藏起来的。

雪涛接过碗,见裂开的碗壁有河水浸泡出黄黑的印记,知道碗早就有了暗的裂纹,只是没有注意,稍一用力,自然就裂开了。

“多美的碗哪,可惜却裂了,再也不能合到一处去了。”

“有机会我们一起去古窑,兴许能找到更好的呢。”

“也许吧,不过这残破了的东西更让人怀念呢……”

雪涛轻轻把瓷片收入背包中。

深秋的天气,弗河河面还腾着薄薄的一层霜气。

河堤东边的枯树丛里,露出一角琉璃瓦。灰蒙蒙的天际,这一角琉璃就显着格外的黄。

“是座庙呢!”童童兴奋的说。

“这里什么时候有庙了?”雪涛也甚是奇怪。

他们绕过林木,沿着土道来到庙前。庙门上悬着大匾,写着“正觉别院”四个苍劲的大字。庙门尚未修完,还搭着竹架子,修大门的工匠大盖已经回家休息去了。两侧的围墙是用土砖草草垒起的,不高,掂起脚就能看见里头的大殿。倒是墙面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依然让人从心底产生莫名的敬意。

正觉寺是城东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朝初年,历代盛衰不常,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尤以菊花为盛。王安石曾有一首《城东寺菊花》赞曰:

黄花漠漠弄秋晖,

无数蜜蜂花上飞。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