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艰难人生――走别人安排的路(3)(1 /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在农村,光是出工劳动也还挺得住,最恼人的是回到家里又歇不得。分到的稻草要一担一担从田里挑回来。稻谷要晒干,挑到碾厂去碾成米。花生果也要晒干,再送去榨油。冬季生产队分地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次几百斤地瓜要分几趟从地里挑回来,然后得削皮、洗净,再挑到碾厂去绞碎,这时光排队得等上好半天。绞完后再挑回来一遍又一遍地用水冲洗过滤,让它沉淀出地瓜粉。过几天还要从缸里挖出来放到大簸箕上去晒干。地瓜渣也要捏成一个个圆饼放到屋顶上去暴晒。有时是把地瓜刨成片状或条状晒成地瓜干保存起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天气,老天爷保佑,东西可顺利地收回来。遇上阴雨天或下一场雷阵雨,就害苦了大家。粮食淋湿了会发霉变质,挑到市场上价钱就大大地贱了。此外,还得预备好几个“七斗”,“五斗”大缸,储藏着差不多是一年的粮食。

我的住处是长长的一间厢房,一头搭床铺,一头建炉灶,中间靠墙放上一张桌子,两只板凳,也就把房里可利用的地方基本上占据了,只留着一条小小的通道。随着生产队分粮食,大缸小缸一个个挤进来,只好“叠罗汉”,向空间发展。到了晚上,简直是人和粮食同时收藏在一个处所。更何况住房后面连着房东的一间草房,里面堆积着供一年烧用的柴草。前头又接着一间猪舍,两头大肥猪整天哼哼直叫。旁边虽有一个小客厅,一边是我堆放柴草和各种农俱、杂物。另一边是房东的鸡、鸭、鹅、羊过夜的地方。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平方的“经济效益”。可谓昏昏陋室,热闹无穷,我是乐在其中了。

住房虽挤,生活虽苦,习惯了也就无所谓。想想世上还有住地窖,睡破茅屋,有沿街乞讨的流浪汉,非洲还有灾民,有当奴隶的,我也就满不在乎了。祖先不是教导我们要“知足常乐”吗?可是到后来,有些社员却表现出很有点瞧不起我的意思,尤其是男社员,常在我背后说些风凉话。这倒不在于我不熟悉农村的干活。在他们看来,一个壮年男子不会在城里干些别的营生,而跑到乡下来跟农民争工分是没有出息的。他们以为在城里可以不出大力气,而赚到更多的钱,正欲去而不能呢!我却反其道而行之。何况我的户粮关系当时还放在学校里,可以完全不受生产队的约束,愿意干什么是很自由的。就是那些户粮关系早已迁到农村“插队落户”的成年男子,不少人仍留在城里做生意或开修理店,搞手工艺之类的,只把老人孩子丢在乡下,等待分口粮。因此他们就认定我是属于城里的“下等人”,“没本事”,“不乖巧”,才被淘汰到乡下来跟他们争工分吃。

有一次我跟几个男社员上山扛石头,抢修队里的水渠。他们看到我颠来倒去走不稳,不时得停下来喘口气。就有好心的过来劝我,还是回城里去贩点东西卖,省花力气,说某某人在城里一天能赚不少钱,既轻松又实在。有的则公开冷言冷语嘲讽起来:“这书呆子,不在城里赚钱,偏要到乡下来啃石头,怕是放心不下老婆吧!”我的脸刷地红透了,这句话比二百多斤石头还沉呀!精神上的无端刺激最叫人难于忍受。

其实,我以为自己参加劳动是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如此才是一个知识分子将来的出路,至于“挣工分”完全是没有考虑到的事。当时一分工分不值三分钱,一天顶多得六个工分,能值多少钱呢?我始终是一付老实劲,或者说“书呆子”也行,把**的教导奉为金科玉律,即使遭到摧残迫害,已是“脸上刺字的囚徒”,还是忠心耿耿,不敢越雷池一步。可当时有谁能理解呢?有谁注意到这一点呢?我无异于在盲目地敬神。(待续)

[..]

在农村,光是出工劳动也还挺得住,最恼人的是回到家里又歇不得。分到的稻草要一担一担从田里挑回来。稻谷要晒干,挑到碾厂去碾成米。花生果也要晒干,再送去榨油。冬季生产队分地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次几百斤地瓜要分几趟从地里挑回来,然后得削皮、洗净,再挑到碾厂去绞碎,这时光排队得等上好半天。绞完后再挑回来一遍又一遍地用水冲洗过滤,让它沉淀出地瓜粉。过几天还要从缸里挖出来放到大簸箕上去晒干。地瓜渣也要捏成一个个圆饼放到屋顶上去暴晒。有时是把地瓜刨成片状或条状晒成地瓜干保存起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天气,老天爷保佑,东西可顺利地收回来。遇上阴雨天或下一场雷阵雨,就害苦了大家。粮食淋湿了会发霉变质,挑到市场上价钱就大大地贱了。此外,还得预备好几个“七斗”,“五斗”大缸,储藏着差不多是一年的粮食。

我的住处是长长的一间厢房,一头搭床铺,一头建炉灶,中间靠墙放上一张桌子,两只板凳,也就把房里可利用的地方基本上占据了,只留着一条小小的通道。随着生产队分粮食,大缸小缸一个个挤进来,只好“叠罗汉”,向空间发展。到了晚上,简直是人和粮食同时收藏在一个处所。更何况住房后面连着房东的一间草房,里面堆积着供一年烧用的柴草。前头又接着一间猪舍,两头大肥猪整天哼哼直叫。旁边虽有一个小客厅,一边是我堆放柴草和各种农俱、杂物。另一边是房东的鸡、鸭、鹅、羊过夜的地方。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平方的“经济效益”。可谓昏昏陋室,热闹无穷,我是乐在其中了。

住房虽挤,生活虽苦,习惯了也就无所谓。想想世上还有住地窖,睡破茅屋,有沿街乞讨的流浪汉,非洲还有灾民,有当奴隶的,我也就满不在乎了。祖先不是教导我们要“知足常乐”吗?可是到后来,有些社员却表现出很有点瞧不起我的意思,尤其是男社员,常在我背后说些风凉话。这倒不在于我不熟悉农村的干活。在他们看来,一个壮年男子不会在城里干些别的营生,而跑到乡下来跟农民争工分是没有出息的。他们以为在城里可以不出大力气,而赚到更多的钱,正欲去而不能呢!我却反其道而行之。何况我的户粮关系当时还放在学校里,可以完全不受生产队的约束,愿意干什么是很自由的。就是那些户粮关系早已迁到农村“插队落户”的成年男子,不少人仍留在城里做生意或开修理店,搞手工艺之类的,只把老人孩子丢在乡下,等待分口粮。因此他们就认定我是属于城里的“下等人”,“没本事”,“不乖巧”,才被淘汰到乡下来跟他们争工分吃。

有一次我跟几个男社员上山扛石头,抢修队里的水渠。他们看到我颠来倒去走不稳,不时得停下来喘口气。就有好心的过来劝我,还是回城里去贩点东西卖,省花力气,说某某人在城里一天能赚不少钱,既轻松又实在。有的则公开冷言冷语嘲讽起来:“这书呆子,不在城里赚钱,偏要到乡下来啃石头,怕是放心不下老婆吧!”我的脸刷地红透了,这句话比二百多斤石头还沉呀!精神上的无端刺激最叫人难于忍受。

其实,我以为自己参加劳动是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如此才是一个知识分子将来的出路,至于“挣工分”完全是没有考虑到的事。当时一分工分不值三分钱,一天顶多得六个工分,能值多少钱呢?我始终是一付老实劲,或者说“书呆子”也行,把**的教导奉为金科玉律,即使遭到摧残迫害,已是“脸上刺字的囚徒”,还是忠心耿耿,不敢越雷池一步。可当时有谁能理解呢?有谁注意到这一点呢?我无异于在盲目地敬神。(待续)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