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闲来抓教育(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正在惊奇,又听她接着说:“祝儿居然不信,偏要和我打赌,这下他可得认输啦!”

我倒……!这个小赌棍!

挑着水刚进门,就听刘老爹招呼我开饭。

我把两半桶水倒进缸里(刨除路上洒掉的就只剩一半了),又留了点儿桶底儿洗了把手,然后赶忙进灶房吃饭。

掺了豆面的麦饼又香又甜,配上自家晾晒的菜干儿和汤水,居然也让我吃得津津有味,手掌那么大的饼子硬了吃了两个,汤也喝了两大碗。

放下筷子才惊觉肚子涨涨的,好饱!

正想着下午大干一场消消食,却听刘老爹道:“禄儿家的已经把村东第一间房腾出来了,连带着院子一起,都听你使唤。午后地里也没什么正经活计,你就过去瞧瞧,短了什么就和他们当家的说。”

我张了张嘴,实在说不出推脱的话,只好答应一声。

等我下午过去一瞧,人家刘禄的媳妇已经把屋子和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排除硬件条件无法改变的不说,余下的都很妥当。而且我没想到的是,有两家的小孩子已经提着“见面礼”来拜见我这个“先生”了。

得,虽然我不像那些穿越文中的主角那样经天纬地才华盖世,但好歹也曾是名校的大学生,教几个孩子应该还不成问题……吧?

没有黑板粉笔,只好想法子用别的东西来代替。

一番思量,我突然想起高中时做过的泥塑,大家都是直接把名字刻在泥上的。于是,我向刘禄要了块木板,把屋后掘的粘土和了水做成橡皮泥状,然后糊一层在木板上。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它挂在墙上用小木棍写字了,不要的字迹也很容易涂掉。至于学生们,每人让他们准备一簸箕土,直接当做沙盘在上面练字,既方便又环保。

于是乎,在我决心成为一名古代农夫之后的第二天,我又找到了自己的头一份“兼职”——人民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

这是写在xx小学院墙上的大标语,也是我从小就如雷贯耳的一句名言。虽然口号强了一点儿,但不可否认,真是很有道理。

即便不是学教育学的,但我到底读的是师范大学,耳濡目染也知道为人师表是个不轻的担子。误人子弟的事情,做了是要被雷劈的。

因此,上任之前,我特地在全村展开了拉网式“搜查”,终于在祖辈读过书的刘文家里翻出了一本《论语》。

手捧破旧的随时可能散架的书,我几乎热泪盈眶——村民们都为我这种对知识的尊重而动容,所以我也就不好意思说明自己的真实意图了……

╮(╯_╰)╭

——嘿嘿,有了这本书垫底,咱终于可以现学现卖,不至于教给学生们一堆简体字了!

经过一晚上的突击备课,我已大体心中有数。

转日早上歇过朝食,我的学校正式挂牌上市……呃不对,是开张营业?好像也不对哦……反正是开门大吉了!

学生们陆陆续续来到院子。当面对年龄从五岁到十四岁不等的四男两女共六名学生,我顿时有些感慨——

都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现在依我看来他老人家的这一观点也是被逼无奈形成的。毕竟古代普通百姓条件艰苦,孩子不一定到几岁才能有机会读书。同门师兄弟搞不好能差出好几个辈分,想不因材施教也不行啊!

看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带着明显的兴奋和拘谨,为了缓和气氛,也为了搞清楚学生们的现有水平,我决定先来个底调查。

“嗯哼——”

清咳一声,我拿腔拿调地问道:“大伙儿以前读过书没有?”

六颗小脑袋摇啊摇。

“拿笔写过字吗?”

六颗小脑袋继续摇。

“有谁认得字吗?”

嗯,这回脑袋晃动的方向不一致了。

我定睛一瞧,那唯一一个点头的孩子是十四岁的刘康,于是便问他:“你认得多少字啊?”

又黑又瘦的少年尴尬地笑了笑,着脑袋说:“我只认得自己的名。”

“那也不错。”我鼓励他说:“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需要一点点慢慢积累,不可一蹴而就。但是只要肯下功夫学,一定能有所成的,明白吗?”

“明~白~~~”

孩子们大声回答,望向我的一双双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让我好有成就感呐!

“好!”我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今天我们就先从最好写的字开始学起。”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六个大字:人、口、手、上、中、下。

——你问我为什么是从这六个字开始学?没办法,谁叫我小时候的生字表就是这么排的呢!人口手,上中下,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木禾米竹,刀工车舟……

您想起来没?

种田闲来抓教育在线阅读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