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种人。
余柏林摇摇头。就算他同年龄的人中,也有比他厉害许多的。他只能算是争气。
这群人要是穿越到古代,只要能活下去,照旧是能人。
一个人若真厉害,到哪都厉害。就算是他,好歹有信心科举做官。
县试府试院试之前,都需要秀才以上功名者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许多老秀才就是靠此赚外快。就算是自己的学生,那些秀才多半也要收取钱财,只是收多收少。
这是一个潜规则,陈夫子虽说是举人,在担保的时候也收了些钱财,收的不多,意思意思,以免遭人怨恨,说坏了规矩。
不过陈夫子转手就送给余柏林一本厚厚的册子,说是自己游学心得。
这可比那一贯铜钱不知道贵重到哪儿去了。而且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四书五经,科考之时,四书必考,五经则任选一经,读书人称作“治本经”,和后世高考分科一样。
治本经多师徒传承,陈夫子治的《春秋》,恰巧余父治的也是《春秋》,余柏林自然治的也是《春秋》。
不过,或许不是碰巧,正因为陈夫子治《春秋》,文成焯才会推荐余柏林向陈夫子求学吧。
《春秋》微言大义,是余柏林前世最为喜爱的著作,对其研究也最透彻,各朝各代关于春秋的著作他都有熟读。
从秦之后,余柏林所处华国历史和此处完全不同,但对儒学的推崇,却是一致。
余柏林的策论经陈夫子评价,若无意外,院试理应排名前列。
是否能延续第一,造就小三元,就要看主考官的爱好了。
秀才三试,都不考经义,只考“帖经”,即默写。
这“帖经”有填空、有问答,有书中原句,更有必须结合上下文推断。没有一定逻辑能力,仅靠死读书,在最简单的“帖经”这一场,就得折戟而归。
除了“帖经”之外,还有“杂文”、“策论”两科。“杂文”即一诗一赋,“策论”即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余柏林“帖经”“杂文”被陈夫子评价为可直接参加会试,只有“策论”稍逊一筹。
倒不是余柏林“策论”写的不好,而是他对这个朝代了解不深,不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也不知道如何揣测考官、甚至朝廷的意思,导致束手束脚。
除了“策论”之外,余柏林的“经义”更加堪忧。其原因也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
他那时候的经义已经去伪存真,有了极大发展,且符合他当时的社会状况。现在他的经义写出来,就是惊世骇俗。
若是他已经成名之后,到可以著书立说,说不得能成为一世大儒。但现在他只是个小童生,拿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理论,那叫找死。
余柏林于经义上造诣非凡,让他抛弃正确理论,写那些已经证实是糟粕,甚至是前人伪造的学说,其痛苦可想而知。
因此陈夫子对余柏林的教导,多在策论和经义上。
别的学生还在学帖经,他已经在写经义,是以自然不能一同上课。
在院试之前,不复习院试所考科目,反而练习经义这一门从乡试起才会考的科目,这师徒二人狂妄可见一斑。
而放榜之日,余柏林案首之名,证实了两人或许不叫狂妄,叫有自信。
……余柏林已经取得县试府试第一,当他院试也取得案首的时候,其轰动没有第一次来得大。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