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关于龙的错误认识(十)(1 /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龙王是龙中层次最高者”

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传入中国,龙王信仰才开始遍及中土。学者一般认为,龙王、龙等概念是源於印度,是随著佛教的传播而引进的。在佛经中,龙王名目繁多,如《妙不莲花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后来道教从佛教中学来了这一概念,出现了许多本土化的龙王,如四海龙王、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等,而这些龙王地位并不高,都必需要听从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的旨意来进行他们的职务。这正是由於在古印度文化中,龙只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异功能”的动物(佛经中所谓的“龙”——naga其实只是印度的眼镜王蛇),本就没有什麽地位。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而且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雕。传说金翅雕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不及金翅雕。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但印度龙的地方特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领主。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受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而且中原地区上古传说中的龙无论是地位还是能力,明显远在龙王之上。后世神话中的龙王仅仅只能在江河湖海中栖身,而龙王们所居住的这些河流和湖泊,却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应龙用尾巴轻轻一划就创造出来的。在中国的古书裏,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还有一种更加庞大而惊人的烛龙。他全身通红,蜿蜒千里,栖息在西北方太阳光照不到的暗之地的钟山上,睁开眼睛的时候是白天,闭上眼睛的时候是夜晚,不吃不喝,能呼风唤雨,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唐吴筠《游仙》诗之十九:“烛龙发神曜,野弥焕炳。”元张宪《烛龙行》:“烛龙啊,烛龙,你口裏含著明烛。相传北极日月照不到,你会含烛腾空去照耀。”(“烛龙,烛龙,女(汝)居山之,大漠之野……虵身人面发如赭,衔烛吐光照天下。”)可惜这些龙族中相当于神的至高者,在佛教文化普及中原之后,便成了失落的记忆,今天已经很少有中国人还知道他们。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

【转】关于龙的错误认识(十)在线阅读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