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后记(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聪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极大多数是积极进取的。《+乡+村+小+说+网 手机阅#读 》道德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两类

:努力目标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是好人;只着眼于自己的权力名位、物质欲望,而损

害旁人的,是坏人。好人或坏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损害的人数和程度而定。政治上大多

数时期中是坏人当权,于是不断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进行改革;另有一种人对改革不

存希望,也不想和当权派同流合污,他们的抉择是退出斗争漩涡,独善其身。所以一向有

当权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隐士。中国的传统观念,是鼓励人“学而优则仕”,学孔

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清高。隐士对社会并无

积极贡献,然而他们的行为和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种范例。中国人在道德

上对人要求很宽,只消不是损害旁人,就算是好人了。《论语》记载了许多隐者,晨门、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等,

孔子对他们都很尊敬,虽然,并不同意他们的作风。

孔子对隐者分为三类:像伯夷、叔齐那样,不放弃自己意志,不牺牲自己尊严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像柳下惠、少连那样,意志和尊严有所牺牲,但言行合情合理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像虞仲、夷逸那样,则是逃世隐居,放肆直言,不做坏事,不参与政治

(“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孔子对他们评价都很好,显然认为隐者也有积极的一面。

参与政治活动,意志和尊严不得不有所舍弃,那是无可奈何的。柳下惠做法官,曾被

三次罢官,人家劝他出国。柳下惠坚持正义,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

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

关键是在“事人”。为了大众利益而从政,非事人不可;坚持原则而为公众服务,不

以功名富贵为念,虽然不得不听从上级命令,但也可以说是“隐士”——至于一般意义的

隐士,基本要求是求个性的解放自由而不必事人。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

小说一样。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

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划人性,才有较长期

的价值。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

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