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刘备的宿命(11)(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司马懿来到了内府中刘表所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刘表退位之后的一片安乐园,他在这里住着,不再过问任何事情,只是安心的把自己的小儿子刘琮抚养长大。

所以,刘琦也把府衙划分为了内外两府,刘琦住在外府,刘表住在内府,不允许任何人来打扰他,让他在内府中安静的渡过晚年。

可是,谁曾想,刘表会突遭横祸,竟然被人给刺杀了。

司马懿还未走进刘表的居住的房间,大老远便听见了刘琦的哀嚎,等到走近一看,刘琦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伤心欲绝,甚至有好几次都哭的背过气去了。

刘琦自幼便失去了母亲,是父亲把他拉扯大的,而且在他长大诚仁的那十年之中,父亲从未续过弦,就是怕给刘琦带来不便。直到刘琦长大诚仁,而且刘表又来到荆州之后,才在当时的形势之下,选择了一宗政治婚姻,娶了当地豪族蔡氏的女儿,并且依靠蔡氏在荆州的声望,来替他做事。

起初,蔡氏的贤惠,让刘表对其赞不绝口,虽然年纪只比刘琦大几岁,但是却把刘琦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来疼爱。可是,随着蔡氏怀孕,并且诞下了自己的儿子,加上蔡瑁从中作梗,蔡氏的爱便完全的转移到自己的儿子身上,从而对刘琦是百般厌恶,甚至有杀掉刘琦的心思。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刘表以后的接班人。

自古长幼有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蔡氏才觉得不除掉刘琦。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什么希望。并且不断的在刘表耳边说刘琦的坏话。

但是。刘表一如既往的相信刘琦,对刘琦倍加爱护,但最后迫于各种压力,这才在襄阳城里给刘琦选下了一座府邸,作为刘琦的家。

可是,刘表的退让并没有换来蔡氏的息事宁人,而是更加猖獗了,他们把这件事作为一个信号。认为只要在荆州,即便是刘表,也要看蔡氏的脸色过曰。于是蔡氏便变本加厉的想除掉刘琦,而且还是通过刘表的手。

但是在刘表的心里,刘琦对他非常重要,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了刘琦,又是自己的长子,他不允许任何人加害他。而且刘表也开始认识到,蔡氏真的目的,并不是赶走刘琦。而是要置刘琦于死地。从此之后,刘表开始了他潜移默化的抗争。并且利用种种手段,削弱蔡氏的势力扩展。

而这一切,刘琦都明白,父子情深,如今父亲意外被刺身亡,刘琦怎么能够不痛心。

司马懿看到刘琦如此痛心疾首的哭泣,再看了看死不瞑目的刘表,便走到刘琦身后,对刘琦说道:“主公,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

“死的不是你的父亲,如果换做是你,你也能够如此用平常心来对待吗?”刘琦冲司马懿发出了歇斯底里的一声呐喊,显得格外愤怒。

司马懿倒也不在意,他虽然与刘琦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是对刘琦足够了解。刘琦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人,而且还有些单纯,在司马懿遇到刘琦的那一霎那,就在暗想,这个世界上,怎么还会有如此单纯的人。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残酷。

可是,对于司马懿来说,刘琦这样的人,正因为他的简单,才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取刘琦的信任。事实证明,刘琦自从得到司马懿之后,便对司马懿信任有加,甚至可以称兄道弟,而且对司马懿也是言听计从。

司马懿觉得刘琦现在正在气头上,什么话估计也听不进去,所以没有再理会刘琦,而是转身对卫队长说道:“立刻派人去将黄忠、魏延、文聘、李通四位将军叫来,除此之外,再去一趟蒯府,把蒯越、蒯良一起叫来。”

卫队长“喏”了一声,便立刻派人去叫人去了,紧接着,司马懿对在场的所有人发号施令,让他们开始清理现场,抬起刘表的遗体,毕竟刘表死在卧榻之上,形象方面有些不太雅观,因为在刘表的身边,还有死了一个女人。

司马懿拉起刘琦,开始让人收拾现场,并且派人全力追查刺客,封锁城门,遇到任何可疑人物,立刻将其拿下。

刘表遇刺身亡,这件事非同小可,而且司马懿也让人封锁消息,不允许任何人泄露出去,如果有人敢违抗命令,就等着脑袋落地。

除此之外,司马懿还让人封锁了整个府衙,府中的家丁、女婢都不准离开,没有受到召见的人,也不能进入府衙里来。

在司马懿看来,刺客现在肯定没有走出襄阳,只要封锁住所有的城门,加强巡逻队伍,然后连夜展开大海捞针式的搜索,刺客一定会无所遁形。

约莫一炷香过后,案发现场被彻底清理了一遍,刘表也被重新整理了一下仪表,瞪着的双眼也被合上了,然后换了一身新的衣服,被放在棺椁之内,并且在府中设立了一个灵堂,把刘表的棺椁放在了灵堂之中,这才让刘琦过去守孝。

不多时,黄忠、魏延、文聘、李通、蒯越、蒯良等人都从外面赶来,他们一进入府衙,便立刻能够感受到府衙中的不对劲,防御力量加强了不少,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守卫的森严无比。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