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对于学习,总有一些记忆法和重点法吧。通过这些办法,能够加快记忆、牢固记忆,至于说划重点的本事,那更是基本功...什么?没有点亮这个技能,那就问问你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过到哪里去了吧!
至于说古代读书人读书的方法,一个词形容,读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他们的说法,听起来很勤奋,然并卵。从效率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从最终效果来说也很难说比有技巧的读书法更好。
很多人从小读书就是背书,先生不解释意思,只是让学生按照他教的背下来。等到四书五经背下来了,学习才进入下一个阶段,讲解意思。
从背书开始,到最终主攻科举程文的具体写法结束。中间没有技巧,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说不上科学,最终的结果嘛——
只能说七分看天赋,三分看努力了。实际上每一个从科举大军里杀出重围的学子几乎都可以说得上领悟能力惊人,自学能力强悍。
连翘记得,在更早时候,两汉魏晋时期,当时的知识更加珍贵,于是老师更加不能说什么教育能力了。当时老师们对于一个内容往往只教导一遍,说的也不一定详细清楚。如果有学生希望老师再教一遍,得到的不会是老师对其勤学好问的赞赏,只会是斥责,严重一点的甚至会逐出师门。
你为什么要再问一遍?是上课开小差了,还是一遍没听懂?如果是前者,被罚是活该。如果是后者,被骂依旧是活该——这么笨,活该被骂!都说了一遍了还不知道,要你何用?
当时的老师振振有词,甚至学生也认可这种赤.裸裸的学术歧视。
生长在现代教育环境之下的人是很难理解古代的教育概念的,他们往往有家长、老师,甚至社会求着学习。然而古代不是这样,知识的稀缺与可贵让他变成了一种宝贵资源,为了得到他,代价有的时候可以付的很大。
为此吃苦受罪?想想得到之后的光明前途,难道不应该为此受罪吗?
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也就是这个时代,知识的稀缺当然没有那么严重了,但相对现代社会依旧是稀缺的。有的学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挑拣老师的教学水平。
话又说回来了,这时候没有师范大学,就连教师培训班都没有,教师资格证这种东西更是想想都没想。老师的标准就看他们在科举上的战绩,童生、秀才可以做蒙师,秀才中比较优秀的就可以开学馆。
至于举人、进士当老师,鉴于他们一般不缺什么,这种情况很少,只有极少数声名远扬的书院可以请到他们。再不然就是豪门贵族之家请来的家庭教师,专门教导自家子弟。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