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亲王第1部分阅读(1 / 2)

目录 下一页

石头亲王

第1章 华伦斯坦:光荣、污名、与梦想转

华伦斯坦:光荣、污名、与梦想

1前言:

好人是什么伟人是什么什么使人受到崇拜最后,又是什么让人遗臭万年各位看官,如果你们找到了这四个答案,也许你们就能稍稍理解华伦斯坦了。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雄心壮志的人,又同时是一个因为残酷无情的行为而饱受诟病的人。

大元帅华伦斯坦

2早年生涯:

阿尔伯希特.冯.华伦斯坦lbrecht von wllenstein,1583年9月24日出生于波希米亚东北部的赫美尼斯村,其家族是捷克最古老的贵族家族之一。祖父乔治是捷克独立的积极分子,因参加1547年布拉格起义而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处死。华伦斯坦自幼受新教家庭的教育。在少年时期,年轻的华伦斯坦被家庭灌输的尽是对捷克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对天主教和德国皇帝的国仇家恨。

在华伦斯坦12岁时,不幸降临到这位少年的头上。他的双亲过世,他被送往母亲的亲戚阿尔伯特.斯拉瓦塔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位亲戚曾虐待过年幼的华伦斯坦,但失去父母的伤痛想必在他的心头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这应该是他未来形成那冷酷残忍的性格的开始。

1597年,14岁的华伦斯坦进了著名的、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古登堡路德宗学校。两年后,转学到纽伦堡附近的阿道夫新教大学,这是一座著名的新教学校。

年轻的华伦斯坦与众不同。他不因为自己的捷克人身份而仇视德国,亦不因为家仇而仇视德皇,也没有因为自己的信仰而仇视天主教。他对自己的身份和信仰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眼中,波西米亚不是“捷克人的故乡”,而是大德意志的一部分。捷克人与其作为一个渺小的独立民族,不如承认自己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和德国人一起建立一个统一、强盛的德意志帝国。不能说华伦斯坦的想法有错,波西米亚国王位列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是德意志政治的重要参与者,同时波西米亚也深受德国文化的影响。

近300年后,奥地利的林茨城中,诞生了一个男童。他虽是奥地利人,却始终认同自己德意志人的身份,并在功成名就后把自己的祖国并入了德国。他出生时并不是德国人,却以德国的元首的身份死去。命运总给德意志带来巧合,无论幸或不幸。

1600年,华伦斯坦因和学校当局冲突而辍学。停学后,华伦斯坦游历德国、意大利和法国。这位17岁的贵族所看到的是统一的法国的强盛;因为商业而兴盛,却又因为分裂而成为列强俎上鱼肉的意大利;还有自己的祖国,诸侯割据、交通不便、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德意志。他痛感统一的重要性,“诸侯不除,国无宁日”的思想应该就是此时开始萌生。为此,华伦斯坦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走上了一条日后让他收获无数荣耀和权力,却最后使他身死名裂,被世人诅咒的道路。游历各国归来后,华伦斯坦加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效忠于哈布斯堡王室。

3崭露头角:

十七世纪初,捷克与匈牙利爆发了反抗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的独立战争。而华伦斯坦,自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跟随哈布斯堡军队扫荡起义军,维护帝国的威望和统一。由于不满皇帝发动的对土耳其旷日持久的战争和繁重的税收,16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治下的匈牙利爆发起义,史称匈牙利博奇凯起义。华伦斯坦作为帝国波西米亚军团的一名军官,随队攻入匈牙利。1605年,鲁道夫二世将匈牙利的统治权交给自己的弟弟马蒂亚斯mtthis,15571619,后者于1606年6月与起义领导者匈牙利贵族斯蒂凡.博奇凯签订维也纳和约。华伦斯坦在战场上展现了自己出众的才华,为此深受马蒂亚斯赏识。华伦斯坦在战后被提拔为上校,指挥一支3000人的摩拉维亚步兵联队,并于同年秋天进入马蒂亚斯的宫廷。同时,为了方便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华伦斯坦放弃了新教信仰,转而皈依了天主教,为此受到了耶稣会的赞赏。

相当多的人指责华伦斯坦,认为他为了利益不惜放弃信仰。但是事实上华伦斯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对天主教还是新教一视同仁。在他眼里,德意志统一的理想高于一切。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

华伦斯坦身材高大瘦削、仪表堂堂,加之他冷峻的军人气质,使他在马蒂亚斯的宫廷中宛如鹤立鸡群一般。1609年,华伦斯坦在耶稣会神父的安排下,与富孀卢克丽霞太太结婚。在此前的1608年,华伦斯坦的恩主马蒂亚斯利用各大诸侯的力量,从皇帝的手中夺取了匈牙利、奥地利和摩拉维亚的王位,可怜的鲁道夫二世变成了光杆皇帝......

波西米亚贵族们落井下石,于1609年向皇帝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请求,皇帝答应了,签署文件赋予信奉新教的波希米亚贵族以宗教信仰自由和各种特权。但是波西米亚人得寸进尺,向皇帝施压,要求更多权利。被激怒的鲁道夫二世发兵讨伐捷克。波西米亚人以王位为报酬向马蒂亚斯求援,马蒂亚斯接受了,出手把身为皇帝的兄长逮了起来,关在布拉格城堡内,直到1611年,鲁道夫将波西米亚王位让给马蒂亚斯后才获得自由。1612年,鲁道夫二世在悲愤中去世,马蒂亚斯经选举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帝国的皇帝竟然被一方诸侯胁迫,可见德意志皇权的低下。这个事件想必对华伦斯坦有一定的触动。

1614年春天华伦斯坦的夫人去世,华伦斯坦从而继承了她的全部财产,成为巨富。由于对皇帝极尽忠心,华伦斯坦在1615年得到首席侍从的头衔。但是,此时的华伦斯坦在宫廷里还只是个小角色。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不过,如此靠近欧洲政治中心的华伦斯坦不可能感觉不到一场大风暴即将来临。帝国内部诸侯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彼此敌视;哈布斯堡王朝虽不复查理五世chrles v,15001558时期那般夸张的版图,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和西班牙王国国王的王冠都还呆在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脑袋上,让法国和英国日日夜夜心惊胆战,欲除之而后快;1617年,皇帝把他的堂弟斐迪南大公派去波西米亚做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废除了前代皇帝鲁道夫二世的敕令,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斐迪南同时又是皇位的继承人,他的所作所为不由得让新教诸侯们惴惴不安,继而蠢蠢欲动,只等着造反的时机到来。

掷出窗外事件

4飞黄腾达:

所谓的三十年战争,只不过是两位主角出演和一位导演编排的一幕舞台剧罢了。

神圣罗马帝国大元帅华伦斯坦,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以及法国首相、枢机主教黎塞留。

后两位因为实在太有名,已经没有笔者在此插嘴的余地。

现在为各位看官奉上的是本文的主角,华伦斯坦大元帅为这幕舞台剧演奏的序曲。

不过,这首曲子的开端,是几个囧囧的音符......

1618年5月22日,对斐迪南忍无可忍的波西米亚人冲进了布拉格的市政厅,抓住了皇帝的两位钦差和一位那时恰好在那里的倒霉官员,并把他们从六楼的窗口丢了出去......

奇迹一般,三人竟然都没有受重伤一个腿部受伤,一个轻微脑震荡,还有一个似乎没受伤。后来人们还为了这到底是奇迹还是因为三人落在了垃圾堆上争论了很久......

顺带一提,斐迪南本人在事件发生时并不在波西米亚,他在外面旅行......不过如果不是这样,被扔出窗外的是他,事情就大条了......

这就是震惊欧洲的“掷出窗外事件”。

总而言之,虽然事件中无人丧命,但这是对皇帝和皇室极严重的挑衅,无疑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波西米亚议会随即宣布废黜斐迪南,另立新君。同时向哈布斯堡王室宣战。“三十年战争”的序幕拉开了。

1619年,马蒂亚斯皇帝去世,斐迪南继位,称斐迪南二世。新皇帝继位后就发现,困扰历代皇帝的问题同样找到他的门上来了。他没有军队1617世纪时欧洲各国的军制以雇佣兵为主,打仗时花钱雇几个团队,和平时就遣散他们。没有常备军。更糟糕的是,波西米亚人打到家门口了6月,捷克联军推进至维也纳近郊,军号声远远可闻。

华伦斯坦那边的状况也不容乐观。1619年五月,摩拉维亚议会宣布加入与波西米亚的联盟,本来计划带领自己的团队勤王的华伦斯坦顿时陷入困境。他的手下哗变,议会宣布他是捷克的叛徒,华伦斯坦只得带着财宝和少数几个亲信手下一溜烟逃到维也纳。

不过,无论对华伦斯坦还是斐迪南来说,糟糕的日子也到头了。

波西米亚向同为新教兄弟的“新教同盟”请求联合时碰了钉子,新教诸侯们认为不值为了波西米亚人而冒和皇帝与“天主教同盟”开战的风险。相反,斐迪南皇帝拿帕拉丁选帝侯的位子把巴伐利亚公爵这个“天主教同盟”的首领钓上了钩,使得“天主教同盟”答应出钱出力帮皇帝打仗。在提里伯爵指挥下,8月,25000人的戡乱军开入波西米亚,捷克军队被迫撤回。同时,斐迪南的本家,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也把一支24000人的部队交给斐迪南二世。

在维也纳郁闷已久的华伦斯坦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对他的才能早有耳闻的斐迪南召见了他,命令他指挥一支雇佣兵部队,协助提里伯爵攻打波西米亚。

对华伦斯坦而言,他所面对的对手并不是他的波西米亚老乡,而只是一群违抗皇帝和帝国命令的反贼。此时,他将为了皇帝的荣耀和帝国的统一而战华伦斯坦指挥他的军队转战波西米亚,连战连捷,为他自己赢得了大量名声。但同时,一个令人不安的传言也传开了。在华伦斯坦大军经过的地方,连草也长不出来这是华伦斯坦第一次开始运用他的“蝗虫战略”。为了补充军饷和提高士气,华伦斯坦以战养战,纵兵大掠,大军像漫天蝗虫一样扫荡乡村和城市,抢走所有给养和值钱的东西,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不知华伦斯坦望着被烧成一片废墟的故土,心中可曾有过一丝怜悯

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军在白山战役与提里伯爵所统率的天主教同盟军决战,捷克军虽占有地利,但因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终为同盟军所败。此时已转战波西米亚西北部的华伦斯坦挥师东进,在几个月内扫平了波西米亚各地的抵抗。

在波西米亚戡乱时,华伦斯坦利用军队和皇帝给予的特权,强行“购买”和抢夺了大量土地,其面积占到了波西米亚全境的四分之一通过无数令人憎恶的手段,华伦斯坦获得了巨额收入。不过他并没有把这笔钱放进自己的腰包,而是和几个犹太银行家一起,向皇帝提供了二十万塔勒的军费赞助。这对于正对国库空虚而头痛不已的斐迪南二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为了回报华伦斯坦,他加封其为捷克的军事统帅,有权指挥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境内所有武装力量,同时,华伦斯坦还获得在捷克和奥地利制造新币的权利。这可是一笔赚钱的生意。华伦斯坦通过和耶稣会与宫廷中大财团、大贵族串通一气,大量发行劣质货币,为此大发横财,而捷克的经济却为此破产了。1623年,华伦斯坦与斐迪南二世一个亲信顾问的女儿伊莎贝拉结婚。同时,皇帝授予他公爵的头衔。随后的两年,华伦斯坦经营他的领地,搜刮每一分钱送给皇帝做军费,1625年达到几乎足以支持帝国的整个开销的50万塔勒。而可怜的捷克人民,连最后一滴血也被榨干了。

三十年战争

4.5叛徒还是英雄

华伦斯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他出身捷克贵族,却为德国皇帝镇压捷克的独立运动;他接受新教教育,却最后皈依天主教会怀抱。华伦斯坦看似是一个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复合体。但是,如果把整个时代背景和华伦斯坦的个人经历结合在一起来看,也许我们能稍稍理解这个人。只是“稍稍”,因为对于这样一个争议如此之大的人物,一篇小文只能做出最浅显的分析。

为了自己统一德意志的梦想,华伦斯坦不光抛弃了曾经的宗教信仰,还背离了自己血管中流淌着的捷克人的血液。

这是背叛么很多人指责他是捷克民族的叛徒,但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固然,华伦斯坦家族是最古老的波西米亚贵族家族之一。但是,“wllenstein”这个姓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日耳曼风格,表明了这个家族,乃至整个波西米亚都和德意志本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何况,在华伦斯坦的家谱中,并不乏金发碧眼的纯种日耳曼人身影。再加上华伦斯坦青年时代在德意志大学中学习,深受德意志文化影响,所以说他是一个出身捷克的德意志人或者是一个波西米亚裔德国人也可以。

而且捷克人真的和德意志人截然不同么

波西米亚从地理上紧靠德意志,历史上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深受德意志的影响。波西米亚历来是德意志政治的重要参与者。卡尔五世的“金玺诏书”认定了波西米亚国王位列七大选帝侯之一,有权选举德意志皇帝。在哈布斯堡家族崛起后,哈布斯堡家族世袭波西米亚的王位,进而加强了波西米亚和德意志的政治联系。

文化上捷克更是和德意志联系紧密。德语和捷克语一样,是波西米亚的通用语言。捷克人的风俗习惯和当时的南德地区基本相似。波西米亚的布拉格大学是当时欧洲占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所高等学府,大量德国学者和贵族来此学习,促进了文化交流。

所以说,波西米亚德意志化很深,即使华伦斯坦在小时候从没有离开波西米亚一步,德国文化照样可以在他的心里打下印记。

曾有人把十七世纪波西米亚爆发的起义和之前几个世纪的胡斯战争并列,认为这两场战争是捷克人追求民族独立的运动,而背离这一运动的华伦斯坦是刽子手。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

胡斯战争和17世纪的波西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都是来自于压迫。但这一压迫是阶级性质的,而不是民族性质的。

两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都是宗教冲突,但根本原因是阶级冲突。

因为天主教会在捷克横征暴敛,教士阶级压迫普通民众,所以胡斯派揭竿而起。

因为斐迪南背弃诺言,压迫波西米亚新教徒,所以波西米亚人揭竿而起。

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暴政,才引发了战争,和统治者来自哪个国家关系不大。

即使是捷克本地的统治者倒行逆施,捷克人照样起来反抗。

胡斯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捷克的贵族和资产者组成了军队,击败了企图使捷克脱离帝国的胡斯派激进派别。可以看出,脱离帝国独立还不是什么普遍思潮。

最后,我们要把种族和民族区别开。

感谢一位朋友的金玉良言,笔者对民族和种族有了以下认定:

种族、氏族是血缘关系的划分,是人类学概念。如同天朝的汉藏满蒙回各族。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