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众人都很诧异,还有人怪他没有礼貌。只有这位朋友表示理解,笑着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我只恨自己是这里的主人,不能像他那样潇洒。”
花半开,酒半醉,这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真正的乐趣,留下段津津乐道的回忆。如果非要尽兴,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不说,还会带着兴尽之后的失落离开。就拿上面的谢周来说,他在宴会上出尽风头,如果继续下去,肯定会得罪些人,所以不如见好就收。从谢周身上,我们能够学到适可而止的做人态度。
事物到了极致,往往就要招来灾祸。同样道理,花在半开半闭时最迷人,酒在慢品微醺时最陶醉。推而广之,在功名利禄面前,凡是尝到甜头就要知足,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死亡的阴影也就逼近了。为人处世定要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急不贪才是快乐的真谛,而沉溺太深并不能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到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顺风行舟,日千里,岂不快哉!然而味纵情于快意之中,忘却适时掌握舟船的方向,就难逃覆舟溺水的命运。人的势力也是如此:早上得势身居卿相,可上青天;晚上失势时已是布褐贱夫,落千丈。因此,当我们的事业处于巅峰之时,除了要控制自己的野心之外,更应在极盛时做好衰微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谨慎,处处小心,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才能持盈保泰,明哲保身。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曾国藩,字伯涵,清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是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因为作战有功,朝廷任命曾国藩统率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成为清朝最具实权的汉族官僚,权倾时。但他并没有因此扬扬自得,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1864年,湘军攻下天京,曾国藩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大功臣,被封为等勇毅侯,世袭罔替,可谓是功成名就。然而此时,春风得意的曾国藩想到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因此,成功和荣耀给曾国藩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相反,他感到非常惶恐,变得更加谨慎。
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所以在湘军大肆洗劫天京城后,曾国藩为防止功高震主,树大招风,立刻修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此外,他还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并发给全饷。为了向朝廷证明自己没有谋取权势的野心,曾国藩下令裁撤湘军四万人,从而化解了当权者对他的猜忌,缓和了多方面的矛盾。在这方面,曾国藩的考虑是非常周到的。其实,清廷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就准备解决曾国藩这个潜在的危险。因此,曾国藩主动提出将自己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的请求,正中统治者的下怀。这样,曾国藩不仅赢得了朝廷的信任,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曾国藩清醒地看到:古来得享时盛名者多有,其中却很少有能善始善终安度晚年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在极盛时预作衰微之备。曾国藩深谙此道,并告诫家人“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味向平实沉稳处用功”,将来遇到个好时机时,要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曾国藩在给其弟曾国荃的家书中写道:“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婢仆,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之所以生显赫,位极人臣,而且最终能够全身而退,世代簪缨,这和他的处世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他认为:人生在世,张弛有致乃制胜之道,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只进不退,必生祸端;光退不进,事无成。的确,事业有成的人往往会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想要明哲保身,就必须懂得进退有据刚柔相济。
古往今来,安常处顺者大有人在,曲径通幽,最终成大业者也不少。即使干不出轰轰烈烈的壮举,至少在精神上也获得了某种轻松潇洒的感觉。正如曾国藩所说:“不要等别人来平自己,自己时时警醒,先把自己过满过分之处平掉改掉,如此自抑,岂非减少了多少政敌,省却了多少祸害!”对于个聪明人来说,在成功时要懂得见好就收,这是避免祸殃的明智之举。如果成功后还不知足,那就会遭人之忌,甚至遭人之害。在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生活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太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顺应自然泰然处之,会在你失衡时甚至绝望时为你调整心态,重建人生的信念系统,塑造新的自我意识。
《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就是告诉我们骄傲自满将不会取得进步,而谦虚则会使自己得到好处。然而,尽管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并不能付诸行动。历史中,这种“满招损”的事例,不计其数。楚霸王项羽因其“力拔山兮气盖世”,曾经声势浩大,威震四方,但由于骄傲自大,弄得众叛亲离,最后自食苦果,自戕于垓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因而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到了晚年,却因为骄傲自满,在攻打高丽时惨遭失败。
如今,仍有不少人不吸取教训,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以外战场不败的战绩获得男女团体冠军,并包揽了单打前三名,达到荣誉的顶峰。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蔡振华并没有味地沉浸在成功的欢庆氛围之中,而是明确指出,全国乒乓球界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满足于国乒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
蔡振华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因为中国队曾有过从“山顶跌到低谷”的惨痛教训。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国家乒乓球队包揽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七项冠军,两年后的第37届世乒赛又六次站上了冠军领奖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强者。当时,在鲜花和掌声面前,国内不少人认为即使派些省市队去参加世乒赛,也有可能拿世界冠军。与此同时,国内乒乓球界产生了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不求上进,战术越来越简单,训练理念和手段也开始落后于欧洲。整个乒乓球队伍管理松懈,战斗力下降,在比赛中缺少相持能力,与欧洲人的对抗明显力不从心。
中国乒乓球界的骄傲自大,不仅使我们次次错失良机,更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信心。1989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在决赛中以0比5负于瑞典;1991年,名次跌至第七名。这样的局势与80年代初的全胜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80年代末,中国乒乓球队盲目轻敌,沉浸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从而陷入落后的境地。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谦虚不仅是种美德,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种智慧。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于伟大的时候。”大凡个人要想学会点东西,办成件事情,就必须具备虚心谨慎的态度。否则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局限,沾沾自喜于时之功而最终变得孤陋寡闻,被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人做事应当有度,懂得自谦,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人生奋斗的路上,面对目标,半而不满,旦目标实现,就要为新的目标而奋斗,切不可自傲自满,因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知道,伸出去的拳头只能被人打,收回来的拳头才能打人。
俗话说:“做人要做到十分,做事只可做到八分。”凡事要思前顾后,做得恰如其分,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太过偏激往往得不偿失。满招损,谦受益,个顶峰的到来恰恰是个下坡的开始,追求尽善尽美的同时却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正所谓“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此,《列子·仲尼》中有段精辟的比喻,列子说:“眼睛将要失明的人,先看到极远极微小的细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极细弱的蚊子飞鸣的声;口将要失去味觉的人,先能辨别雨水滋味极微小的差别;鼻子将要失去嗅觉的人,先嗅到极微弱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急于奔跑;心将糊涂的人,先明辨是非。所以事物不到极点,不会回到它的反面。”这段话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欲望太强,贪婪会使人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做人的基本常识。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无数次的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利害关系,否则只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月盈则亏,物极必反”不仅是天理循环的规律,也是处世的盈亏之道。
谦卑处世人常在,平和待人留余地。海能容纳百川是因为把自己放得很低,方能让万千河川归流。做人也是如此,放低姿态,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
知退步之法,懂让三分之功
处世让1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2;待人宽3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迷津指点:
1
让:退让。
2
张本:基础根本。
3
宽:宽恕,厚待。
古文译读: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步才是明智之举,因为今天的退让其实是给明天的胜利作准备;对待他人宽宏大量是种福气,表面看起来是给别人行了方便,把利益让给了他人,实际上是为今后给自己行方便打下了基础。
二
径路1窄处,留步与人行;滋味2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3极安乐4法。
迷津指点:
1
径路:指小路,狭道。
2
滋味:味道,这里指好吃的东西。
3
涉世:经历世事,此处指为人处世。
4
安乐:安宁,快乐。
古文译读:
..。《
第15章 应酬篇 (3)
在经过道路狭窄的地方时,要留出点余地让别人能走得过去;在享受美味可口的食物的时候,要分些给别人品尝。这就是个人立身处世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三
人情1反复2,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3。
迷津指点:
1
人情:指人的情绪欲望。
2
反复:指变化不定。
3
功:功德。
古文译读:
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我们到了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必须明白退步的做人方法;当我们的事业帆风顺路畅通的时候,也定要有把好处让给他人三分的胸襟和美德,这样才能逢凶化吉,明哲保身。
四
争先1的径路窄,退后步,自宽平步;浓艳2的滋味短,清淡分,自悠长分。
迷津指点:
1
争先:指好胜逞强。
2
浓艳:此处指滋味浓烈。
古文译读:
与人争强好胜时就觉得道路很窄,假如能退后步让人先走,自然觉得路面宽平很多;太过浓烈的味道容易使人腻味,是短暂的,假如能清淡分,自然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古希腊神话中有位名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忽然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事。于是,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脚,谁知那个袋子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了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根木棒使劲地砸它,然而那东西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把山路都堵死了。
正在这时,智慧女神雅典娜出现了。她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了,赶快远离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但是如果你侵犯了它,它就会迅速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犯海格力斯同样的错误,遇到矛盾和争执时,都不愿吃亏,据理力争,认为忍让就是“没面子”,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激化,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的确,在面对险恶的局势时,我们应该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需要提倡的,但空有傲骨,味蛮干往往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因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这也是种积极的人生策略,并非消极退让。
淮阴侯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韩信是古代位叱咤风云的战将,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韩信早年忍受了不少奇耻大辱。
韩信本是淮阴人,出身贫寒,既不能被推举做官吏,又不会从事生产或做生意赚钱,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韩信曾经多次投靠在邻乡的个亭长家里求食,可是时间长,亭长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时已经没饭吃了。韩信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从此便再也不去亭长家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知道他没有饭吃,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此后连数十天都是如此,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我将来定加倍报答您!”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谁稀罕你的报答呢?个堂堂男子汉却养不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
当时,毫无作为的韩信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次,个年轻的屠夫轻蔑地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刀和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见韩信没有回答,那位屠夫又当众侮辱道:“怎么你不吭声呢?难道你不承认吗?那好,如果你不是胆小鬼,就刺我刀;要是你不敢刺我,那就承认你是胆小鬼,从我的胯下爬过去吧!”韩信自知势单力薄,硬拼肯定吃亏。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
后来,韩信追随刘邦,成为名将军。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此举成名。
垓下会战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到达封地,找到当年曾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赏给黄金千两作为报答。然后韩信又召来那位曾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户,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还任命他为楚国中尉,并对将领们说:“他是个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敢杀他吗?不是的。但我杀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我忍辱而达到了现在的境地。我真该谢谢他啊,他磨炼了我的意志!”
俗话说“士可杀而不可辱”,可韩信为什么能够接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不是因为他胆小怕死,而是因为韩信甘愿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牺牲眼前的荣辱,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其实,忍让并不代表无能为力懦弱可欺。相反,它是理智的,当双方矛盾激化时,我们如果硬碰,双方矛盾往往愈演愈烈,就算我们暂时占据上风,日后也难免会遭到对方的再度“围攻”。这时,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让,用宁静和平的心绪去感化他人的无情行为,用宽容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人的悖理行为。正如《留侯论》所写道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受到点侮辱就拔刀子或者挥拳头,这不叫勇敢,而是鲁莽,这种人也难以成就大业。真正的大智大勇,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件什么事情,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这样的人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不会为眼前的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不仅是个英雄,更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列子·黄帝第二》中有段对于为人处世精辟至妙的论述。列子意味深长地说:“天下有经常取胜的方法,有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经常取胜的方法是柔弱,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是刚强。这两者容易明白而人们往往不知道。所以古人说:刚强,胜过不如自己的;柔弱,胜过比自己高明的。胜过不如自己的,假若遇到同自己相等的,那就危险了;胜于比自己高明的,就没有危险了。这样,要生取胜,不必用语言和行动。要取胜天下,也不必用语言和行动。这叫做不取胜而自然取胜,不任事而自然任事。”因此,当我们身处博弈性质的交往中时,最好是不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才服输称臣,而应该在即将遭遇恶战和需要付出沉重代价前就主动地退避三舍,而后再另寻获胜的机会,这才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种心理:同情弱者。因此,当我们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不但不会引起人们的戒心,而且还会赢得人们的同情,所以说示弱是比逞强更为实用的做人方法。
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的个把柄被竞争对手抓住:肯尼迪在学生时代,曾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对个政治家而言,无疑是个致命伤,只要竞选对手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层阴影,而他的政治生涯也可能因此夭折。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乎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向公众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过个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
在常人看来,肯尼迪这么做等于是放弃了所有的抵抗,但是事实证明,这是招颇具杀伤力的进攻。肯尼迪并没有因为过去的劣迹而受到丝毫伤害,相反,它还转化为肯尼迪的个优点,从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不顾切地争取不定会得到,而暂时退却也不定会失去。因为真正的智者在陷入困境时,往往是审时度势,以退为进。记住,示弱,是真正的强者才会玩的游戏。
有首形容农夫插秧的诗这样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其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例子,如跳远时退几步再跳会跳得更远,射箭时先把弦向后拉再射会射得更远。“退”或许没有“进”来得刚强,可它也有自身的优点。尤其当我们处于被动的时候,退让可能比盲目进取,味地硬冲硬打更为有效。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是位清醒的政治家。他出身于个富有武学渊源的贵族家庭,深通“退步,让三分”的处世道理。公元前284年,他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并统率燕韩楚赵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续攻下70多座城池,创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场战争,史称五国伐齐之役,而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当然,任何名将军事天才的施展都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乐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齐之战的最后阶段就遇到了很大困难,五年征战虽然基本上平定了齐地,然而唯独有莒和即墨两城殊死坚守,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乐毅并没有采取强攻坚城的做法,而是改由政治“攻心”为主军事围困为辅。为此,他把围城部队后撤到距两城九里的地方构筑营垒,规定燕军不抓捕从城中出逃的齐民。齐民难以维持生计,他便予以赈济。在当时的条件下,乐毅的这方针对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争取莒即墨两城守军放下武器,自行出降都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的强调要有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事实证明,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也不失为种明智的选择。
在军事斗争中,进攻太急有可能激起敌人的疯狂反扑,而有意让敌方逃走,也可以达到削弱他们兵势的目的。紧紧地跟在敌人的后面,不要逼近他们,等到对方累得没有气力,斗志逐渐磨灭的时候,举将其全歼,这样就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擒故纵,要想抓住敌人,不妨先放纵敌人。历史上康熙皇帝智斗鳌拜就是个绝妙的事例。
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在执政的 60 多年里,首先巩固了边疆,继而又治理内政,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
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鳌拜作为辅政四大臣之,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压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在朝堂之上,鳌拜飞扬跋扈,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帽结与康熙不同。年幼的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因此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种自己年幼无知的假象。
有次,鳌拜装病,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从炕上的被褥中摸出把尖刀,但被索额图把抓住。当时的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但康熙假装糊涂地说:“这没什么,我们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
康熙虽然决意铲除鳌拜集团,但他知道鳌拜的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会打草惊蛇,酿成大变。于是康熙不露声色地挑选出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康熙看见鳌拜来了,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和大家起嬉戏。等到鳌拜走近,康熙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改天再说!”后来鳌拜看见皇帝玩的次数多了,以为皇帝年少好玩,不仅不以为然,反而暗暗高兴,觉得自己更有机会独断专行了。
..
第16章 应酬篇 (4)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见少年侍卫们的武艺有了不小的长进,便决定动手铲除鳌拜。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这天,康熙布置好逮捕鳌拜的事宜后,就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没有点防备,骑着马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等到鳌拜入宫,康熙声令下,少年们拥而上,齐扑向鳌拜,有的抱腰,有的扯腿,有的拧胳膊,霎时间扭打成团。鳌拜原是个武将,力大无比,又有武艺,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手脚已不灵便,同时寡不敌众,不会儿就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众亲王和大臣调查和议定鳌拜的罪行。众亲王和大臣见14岁的皇上如此坚决果断,而且不动声色就除掉了这个天大的祸根,自然不敢怠慢,只用10天工夫便把鳌拜专横乱政的30条大罪调查清楚,并奏请皇上将他处死。最后康熙念其有功,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鳌拜的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经过这番大整顿,朝廷上正直的官吏都很高兴,骄横跋扈的大臣也不敢再放肆了。在朝政初步清明以后,康熙便着手处理国家大事,使清王朝步步强盛起来。
俗话说“让三分风清云淡,退步海阔天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退是为了以后再进,暂时放弃那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所以说“退”其实是另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会让我们的进攻变得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无论是在政治斗争,还是待人处世方面,学会退让都是门很重要的课程。在人情关系学中,有这样条不可多得的锦囊妙计: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即先表现出以他人的利益为重,实际上同时也为自己的利益开辟出条宽敞的大道,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深谙其中的道理。
次,卡内基为了竞标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合约,和他的商场老对手布尔门的铁路公司掰起了手腕。双方为了投标成功,不断削价比拼,直到价格已经跌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两个人仍不肯就此罢休。
就在局面僵持不下的时候,卡内基偶然在旅馆门口遇到了布尔门。看到老对手,卡内基立即微笑地伸出手,主动向布尔门打招呼说:“我们两家如此恶性竞争,真是两败俱伤啊!”接着卡内基坦诚地表示要和布尔门冰释前嫌,共同合作。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