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是对于将领,曾国藩实行的高薪制。当时曾国藩编定湘军采用的是大明战神戚继光的“束伍为营”之法。营有五百人,营官个月的工资纯收入可达150两,而与之对应的绿营的个守备个月的工资不过才25两。两者之间整整相差了六倍。所以连曾国藩自己也说“章程本过于丰厚”。

所以他的高薪不是光说不练,那是货真价实真金白银的高薪。而曾国藩在给朝廷的上表中也明确说:“臣初定湘军湘营饷项,稍示优裕以养将领之廉,以作军士之气。”《曾国藩全集·奏稿》可见他如此花血本,目的就是“厚饷养战高薪养廉”。

那么曾国藩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呢?

效果有三个。

是湘军中除了曾国藩自己没发财,多数人都发财了。因为靠工资就可以发财了,而曾国藩自己贯以“不要钱,不怕死”来严格自我要求,他的工资大多另作公用,所以他自己反倒没发什么财。

二是湘军中除了曾国藩不太会打仗从战术角度来说,别人从将领到士兵打起仗来都是把好手。因为有物质基础,可以专心致志,因为无后顾之忧,所以打起仗来用劲用心用命。

第三个效果最是出人意料,曾国藩实行士兵厚饷将领高薪制的结果居然是省了钱。听上去匪夷所思,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高薪真正养了廉,所以将领们不贪污不腐败,钱用在明处,反而使得总量下来了。

有学者仔细考证过当时湘军与绿营的军费费用的对比,指出绿营作战,自道光三十年到咸丰三年不过三年的时间,97700兵员的绿营耗去军费共2510万两白银;而湘军作战,从咸丰三年到同治三年总共十二年的时间,人数从17000人后来迅速发展到12万人,总共耗费军费2900万两白银。杨呈胜《湘军军饷运用情况和特点考》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比才知道,腐败才是国家最大的硕鼠,贪污才是财政最大的负担!

所以,要想打造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必须有个合理的团队机制,尤其是物质层面,这是首先要考虑要解决的。个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团队成员的后顾之忧,凝聚人心,还可以促使整个团队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这是曾国藩打造有主义团队的第个智慧。

.._,

第53章 激励政策

其次,激励政策。

曾国藩明确说,他之所以要厚饷高薪,是要“养将领之廉,作军士之气”,那么是不是给了厚饷高薪,只要满足了物质利益,就定能振奋官兵的士气呢?

军队这种团队与般团队有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影响其战斗力的首要因素,往往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其次才是物质层面的。

除了厚饷高薪,曾国藩在奖惩机制上也是颇费苦心的。他前期的手段主要以“惩”为主,后期则主要以“奖”为主。

曾国藩治军开始非常讲究赏罚分明,尤其是在厚饷高薪的背景,他特别看重“罚”得分明,而且罚的手段也是非常惊人的,旦吃败仗,哪营在战斗中有溃散的,这营立刻全部解散,从营官到士兵个不留,事后全部遣散,其建制编制则由表现优异的各营取而代之。当初靖港之败后,他最小的弟弟曾国葆跟着他做个营官,结果战斗中曾国葆所部也属于溃散之列,事后曾国藩不论弟弟怎么求情,还是把曾国葆的人全部都遣散了。这就是罚得分明。

但随着湘军的发展,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奖的作用可能比罚还要重要些。这就像在孩子的教育中,赏识教育永远要比惩罚教育重要得多。所以他有天突发奇想,想出了条分刀计。

他找人打造了百把精美的腰刀,并在刀面上刻上了“涤生曾国藩赠”的字样,每把刀还有编号,并声称要将此刀奖励湘军中那些最杰出的将领。

这个消息放出去,湘军上下群情涌动,谁不想得把曾国藩亲赠的宝刀,所以人人力争拿出最优异的表现来。到了颁奖典礼的前天,曾国藩想了夜,却改了主意,他原来打了百把这种“涤生刀”,最终却决定只颁发五十把,以彰显立功者的身价。

第二天,曾国藩搞了场隆重的授刀典礼,湘军将士都眼巴巴地望着他,都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到这把象征着无尚荣誉的“涤生刀”。只见曾国藩拿出第把“涤生刀”来,慷慨陈词,叙述了个英雄如何着草履粗服勤俭自律,如何与士兵同甘共若身先士卒,如何英勇无敌屡获大捷,这位得刀的第位英雄就是获得湘潭大捷与武昌大捷的首功之臣塔齐步!

塔齐步上得台来,在曾国藩手中接过宝刀,挥刀出鞘,雄心万丈,誓报曾国藩知己之恩。后来塔齐步竭忠尽虑,战死九江,曾国藩为之重礼祭奠,放声痛哭,自称痛失左膀右臂!

塔齐步之后,五十把“涤生刀”各归其主,曾国藩颁刀之际,陈说各人功绩,如数家珍,湘军将士莫不以得刀为荣,至于没得刀的知道后面还有机会,所以人人皆思奋进,士气自此大不相同。

后来曾国藩的这个分刀计被他的位铁杆粉丝学了去,他略作改动,把“分刀计”改成了“分剑计”。这位粉丝的名字叫蒋中正,所以他分的剑模仿“涤生刀”就叫“中正剑”。

当然,蒋介石的分剑计后来弄得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思。他开始把中正剑作为精神奖励奖给黄埔军校里他的学生,后来不仅有功的人员,甚至他喜欢的人都有机会得到这种“中正剑”的奖励,以至后来甚为泛滥。陈诚在庐山办“军官培训班”的时候,曾经次就代蒋介石颁发过千多把这种“中正剑”。有人统计,民国时期,这种“中正剑”的产量大概不下百万。这就是“中正剑”不如“涤生刀”的地方了。

曾国藩分“涤生刀”以激励士气,效果非常好,但这种手段属于剑走偏锋,并不是解决个团队精神层面问题的根本之道。这就要说到曾国藩打造个有主义的团队建设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最重要的条智慧了,那就是团队的教育与培训,团队文化的建设。

../.

第54章 教育培训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步,团队的教育与培训,团队文化团队品牌的建设。

曾国藩办湘军,最大的困难在于书生带兵,而最大的长处也在于书生带兵。

般我们说“秀才遇到兵”,就“有理讲不清”了,更不用说“秀才来带兵”,那更是拎不清。但曾国藩这个“超级秀才”拎得清。他从湘军建军之初,就认定“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曾国藩全集·家书》,他居然要用儒生的“仁义礼智信”来打造支军队,这听上去实在有些天方夜谭的成份。可是曾国藩还真这么做,居然也做成了。

他书生治军,对于武事毫无经验,好在书生书读得多,所以他学习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从选择兵员到“束伍成营”的营制方法无不仿效戚继光。如戚继光建戚家军要自招兵员,兵员有“四要四不要”之说,其实就是摒绝油滑之徒进入自己的团队。曾国藩也是如此,他主张:“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又说:“湘军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历岁稍久,亦未免沾染习气,应切戒之。”蔡锷《曾胡治兵语录》那意思也是要拒绝油滑之徒,多招朴实之人,这样容易为团队建立种纯正的风气。

所以,据说他招兵的时候往往会亲自坐在招兵处,他号称晚清相面大师,看人的眼光十分了得,来报名参军的人,都得经过他的法眼。他要是看着不吭声,没反应,那这人就不能要。他要是咳嗽声,嘟囔声,点个头,那这个人就是他要的“朴实之人”。所以,他既然能在兵员的选择上能做到“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也就是提高了他这个团队的准入门槛,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接下来的事就是培养部队“纯正的风气”。该如何培养呢?曾国藩又用到了他作为书生的特长,这就是——培训与教育。

我们在他的识人智慧里曾经提到过他的“用人四部曲”,其中最重要的步叫做“勤教”,不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在曾国藩看来,只要进入了同个团队,就不能漠视他们继续学习的权利,也就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所以曾国藩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早开启团队培训与团队教育的人,他把士兵当成家中的孩子样来教,他说:

“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般。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蔡锷《曾胡治兵语录》

这段话非常有名,体现了曾国藩重要的治军思想。后来蔡锷编练新军,自编了套军事教材,就是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名言编在起,叫《曾胡治兵语录》,他还特意把这句话收了进去。

这段话体现了曾国藩治军的两个重要观点,个是他教育的方式,是带子弟兵;个是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品行教育,是爱民不扰民。

我们现在还常提“子弟兵”的说法,这种说法最早就是曾国藩提出来的。因为视士兵如家中的子弟,所以作为带兵的人就会自然地去爱护子弟,而父母家长爱护子弟的最好方式就是教育他们成为个好人,个有用的人,个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人。所以曾国藩虽然生坎坷不断,但他在教育上直不遗余力,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团队教育都是这样。

他规定部队寅时就要起床训练,杜绝睡懒觉现象,因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蔡锷《曾胡治兵语录》所以曾国藩又是近代史上开辟军事早操制度的第人。

操练之后,在开早饭之前,还有道关键的步骤,就是对士兵训话。训话内容包括人生道理忠孝信义,以及扎营战斗之法,这就等于上文化课与军事课。所以直到现在,部队里也还有这个传统,吃早饭前部队首长会有个简短的训话,这个优良传统最早也是打曾国藩那里来的。

当然,现在部队首长的训话时间般很短,曾国藩的训话时间就长多了。他是三日小训,也有半个时辰左右,也就是将近个小时;月大训,要个多时辰,那就要两三个小时,相当于每月场学术报告会。在这种教育与学习环境里,湘军的兵员素质自然是绿营八旗无法望其项背的。

曾国藩做报告的内容虽然有扎营战斗之法,但他更多时候讲的还是为人子弟为人君臣的仁义之道,所以他教育内容主要还是品行教育,其中他最看重的就是爱民不扰民。

为此,他还专门为士兵编写了很多军歌,闲暇时教大家起唱,最有名的就是那首《爱民歌》。后来这首军歌影响深远,毛泽东受其启发,创作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毛泽东有段著名的评论说:“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人也。”《讲堂录》他说古代杰出的人物分为两种,种办事有功业,种既办事有功业又传教于后有功德,宋代韩琦范仲淹并称,清代曾国藩左宗棠并称,但韩琦与左宗棠都是办事之人,而范仲淹与曾国藩则是那种既办事又传教既立功又立德立言教育后人的楷模。

这个评价可谓真知灼见,由此可知毛泽东为什么会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慨。

曾国藩致力于团队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也就水到渠成地成就了属于湘军的团队文化。文化这个东西看起来很虚,但是只有它能解决两个问题:

是立根的问题,二是出路的问题。

立根就是解决人生的根本,使之面对困难挫折不动摇不放弃;出路就是解决发展的问题,任何个团队组织乃至国家与民族,在经过财富的原始积累后,都定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这个时候思想与文化往往是突破瓶颈的最终力量。所以缺乏独特团队文化的团队,其发展潜力是难以寄予希望的。而拥有独特团队文化的团队,就会形成富含价值的团队品牌。你看湖南人做事情,还常以电视湘军体育湘军教育湘军文化湘军相标榜,就知道曾国藩当年打造的“湘军”这个团队品牌是多么富有历史的意义与现实的价值了。

第55章 信仰感召

第四,打造团队中的核心力量层,并以信仰感召之。

曾国藩教育子弟学生时曾有句名言,他说: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蔡锷《曾胡治兵语录》

这话通俗易懂,但是到哪里找那么多好师好友好榜样呢?尤其是在个团队里,谁才是真正的好师好友好榜样呢?

曾国藩自己固然是他团队成员的好师好友好榜样,但曾国藩认为这远远不够。对于个人来说,他做好自己就行了,但对于个团队来说,还必须塑造个堪为“好师好友好榜样”的核心层,这个核心层既可以成为整个团队的“好师好友好榜样”,又可以成为团队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个核心层在曾国藩那里就是他被时人称道的“神州第幕府”。

清代因为官制的设定,地方督抚大员并没有自己的秘书班子,所以各地大员通行的办法是自己出资自己组织自己的秘书班子,这就是幕府。但曾国藩的幕府和别人的都不样,主要区别在两点。是体制上看,虽然曾国藩的幕府看上去也只是他的秘书班子,但因为曾国藩是实际上的湘军统帅,所以他的幕府纳入到了湘军的序列,实际上成了湘军的参谋部智囊团秘书处。这样来,曾国藩的幕府就有了举世难匹的第二个特点,即这是个汇聚了当时天下顶尖人才的巨大的人才库,也就是王闿运所说的“天下英才,尽入曾幕”。《湘军志》

曾门四大弟子之的薛福成曾经总结过,说曾国藩幕府当时囊括了天下八大类人才。有谋略之才,典型代表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有作战人才,典型代表如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宾李续宜等;有军需人才,如李瀚章丁日昌等;文书人才,如俞樾李元度等;吏治人才,如沈葆桢赵烈文等;文教人才,如吴汝纶张裕钊等;外交人才,如郭嵩焘薛福成等。还有类,最为特别,制造人才,如容闳徐寿华蘅芳李善兰陈兰彬徐建寅等。

这些人只是各类人才中最典型的,其余稍逊者,多如牛毛。他们后来或开辟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或开辟了中国近代科学门类史,或开辟了中国近代教育史,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现代化改革的中坚力量。晚清行政区划共有十八个省,后来有十三个省的督抚大员出自曾国藩的幕府,可想其人才之盛,故称之为“神州第幕府”,丝毫不过。湘军有这样个人才鼎盛的核心力量层,其发展可想而知。

但我们不由得想问,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们为什么都汇聚到了曾国藩的周围,甘心做他的入幕之宾?况且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么多能独当面的大才怎么会甘心唯曾国藩马首是瞻呢?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只是个词:信仰。

曾国藩要办有主义的团队,归根结底?br />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