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此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群不安分的年轻人,为了寻求一种能证明人生价值的新生活,纷纷跨过琼州海峡,来到了海南岛。

庄德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毕业后的他分配到重庆建筑设计院担任建筑师一职,这本是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但不安分的他总是希望能到更广阔的天空寻找自己的理想,于是庄德来到海口的一家城市设计事务所工作。并在两年后进入海南物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建筑师口中甲方的一名产品策划师。这段在甲方工作的经历,让庄德感慨,虽然这期间没有将精力专注于设计上,但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后来再作回建筑师时能更多地站在甲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这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离开海南后,庄德继续在各大城市间行走,从深圳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再由北京来到新疆,这样一个丰富的城市阅历不仅让他在分析问题时具有更开阔的视野,也更具高度和力度,为庄德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果说在甲方的工作经历让庄德作为一名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得到了不小的提升,那进入美国hdd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北京事务所则使得他的专业水平再次得到新的飞跃,作为国际顶级建筑设计公司之一,hdd是一个能帮助庄德实现事业理想的舞台,在庄德的2年多建筑师生涯,zd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设计上,也正是这段时间,庄德的成功作品开始大量的进入人们的视野,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并认可。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在一次给工学院工民建系学生所做的演讲中,庄德详细地介绍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别,相信是那次演讲,让院里的高层,感觉到他的博学和好学,才给他访问学者的机会。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

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一段叶间,庄德完全陷入了一种对于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比较的梦境之中。

他走过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古典建筑的的日本、朝鲜。他面对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和他们讨论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

恍惚间,他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迪奥在威尼斯共和国荒僻乡镇所建的几栋房子,这几栋房子因如此完美,被人争相模仿,进而确立了西方建筑一种完美的原型典范。甚至数百年后,欧美国家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如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等,也都深受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建筑设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平衡的,在各种因素的限制条件下,能否达到最平衡才是对一个建筑师最大的考验。能够怎样了有效地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体现在设计的作品中,能够反应出超越人类种族,肤色,宗教,文化,信仰,的建筑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

庄德有时为此而一夜一夜地难以入睡,他知道,在他四十四岁这一年,他的人生应该有一个大的转变。zd正准备撰写一本关于自己建筑设计的作品集,告诉人们他的设计作品背后的故事。他解释说:“从实际工作中脱离出一段时间能使你回头审视自己做过的工作,并试图解开当时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进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不断修正改进,逐步完美。

庄德希望自己能成为又一个贝聿铭。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