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没有重复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他们感到自己变成了思想家。

你们是否观察到(或者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这种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

这种缺点是从何产生的,它的根源何在呢?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8226: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材。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都是怎样进行的?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快捷键:←(快捷键:回车

凑字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因此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运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平常会说:“这是学生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但是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的过程中进行。譬如学生要学会俄语中硬音符号的正写规则。教师就先让学生分析大量的事实——分解包含硬音符号的词,解释这些词的写法,引导他们识记和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则。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地思考这一规则。学生们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词上,这就是规则。这一规则之能够熟记,正因为它经过了多次思考。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这是教育过程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性。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许多事实使我深信: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特别是在四、五年级,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根据我所看到的无数事实和儿童的遭遇,得到这么一条信念:许多学生在算术上(以后又在代数上的学习落后,这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脑力劳动中许多难以捉摸的缺点所造成的结果。人们关于学科间的联系谈论得很多。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应当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找出与其他学科教材相互交织的那些点。但是学科间的联系不仅在此。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

大家知道,许多小学教师和中学语言、文字教师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为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而斗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是学校的一大苦恼。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实:一个学生在初学俄语教材时,没有牢固地掌握前缀pa3-和pac-、6e3-和6ec的正写规则。他在这条规则上犯了许多错误。教师力求消除这种落后状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有关规则的练习。他教给学生:先把规则好好复习一下,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作业似乎应当带来良好的效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学生在十年级的作文考试里,还了这

样的错字:“pa3чвetaet”,“pac6eжaгcr”。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如语法规则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许多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正确地表述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

因此。我们得专门谈谈第一次学习教材地问题。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地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我这里说地“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我想。这个术语是可以成立地。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地。对某段教材地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地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地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地实质而迈出地重要地第一步。

例如。学生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地公式。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地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地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地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地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地、后面地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这也是一条重要地规律性:在学生地意识中。不明确地、模糊地、肤浅地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地学业落后地负担就越轻。他地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地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地脑力劳动地效果就越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地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地明确性。学生地独立地脑力劳动地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地意义。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地脑力劳动地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地是要看出“学习困难地”学生地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地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地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地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地事实有所不同。

有经验地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地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地。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地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地结论(这里指地是自然学科地课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这里也应当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工作。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

然而实际上怎样达到使学生书写无错误,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呢?这一点取决于许多因素。也许,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是否流利。要做到正确无误地书写,学生先要学会流利地阅读。也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即还取决于课的结构、课堂上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等。我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词上,学生可能犯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地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几何课上,学生第一次获得了关于三角函数的表象。教师讲了两种函数关系——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教材并没有多大困难,好像学生们马上就理解了。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材料。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把教师所讲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己想出例子来表明函数关系。在这里,好像把知识的复习跟知识的初步运用结合起来了。原来,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不能把它重复一遍。学生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去翻看教科书,但是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必需。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

例如,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俄语的副动词短语。这里的难以捉摸的“点”,就在于副动词在有了谓语(动词的情况下,好像又充当着第二个次要的谓语。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并提醒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在造带有副动词短语的句子时,应当设想有同一个主体在完成两种动作,其中一个动作是主导的、主要的,而另一个动作是从属的、次要的。学生一边思考着现实的动作一边造句。

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例如,教师讲解了1861年俄国农民摆脱农奴制束缚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思考(5至7分钟,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假如沙皇政府不解放农民,俄国的农业发展会走什么道路?在1861年以前,俄国农业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 掌控衡宇全文阅读互联系如何?农民解放后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现如何?1861年以后,是什么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业中封建主义残余(甚至在1861年改革以后依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写在一大张纸上,讲完新课后立即挂在黑板上。我深信,课的一个最紧张、最有兴趣的阶段从这时开始了。学生们回想以前学过的各章节的材料,在教科书里“翻阅”资料(顺便指出,在人文学科的课上,教科书首先是为了思考新教材而使用的。在我看来,这时候进行的是学习过程中最必要、最有益的事——不用通读全文而复习以前学过的教材。这种复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就实质而言,这种复习就是思考。

这么说来,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如果你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分学透。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