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衍说的是法语,上了一个月语言预科班的徐祈清能听懂一些简单句子,但对专业词汇的应用还是一知半解。偷听别人的通话也是失礼之举,徐祈清在意的并不是他所说的内容,而是穆衍开口时本身的音色。
沉朴清润,声色低醇。如泠泠弦响的古琴,清长悠润。这是一个让徐祈清好感度飙升的声音,音质本身也极为出色。
但对于徐祈清来说,更为特殊的一点是,这个声音……有些熟悉。
徐祈清主修的是设计,很早的时候,他就以此为趣。从初中起,学校大型活动的海报以及所在社团的标志就是徐祈清负责的,到了高中,他已经开始尝试着接一些有偿或者无偿的工作来练习。
除了平面设计之外,徐祈清也尝试着接触了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对于他来说,声音的修饰与剪辑显然比其他形式更容易受自己的喜好所影响。在做海报时,就算要求再苛刻古板,他也可以假装在做作业一样去合理地说服自己,画风不同可以忍受。但制作音频时遇到不喜的音色,他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克服消极的情绪,剥离出自我的代入。
同样,遇到好感度高的声音时,徐祈清也会觉得那些起伏的频率和波段更加可爱。
不过,极端的情况总是少数,喜好和不喜的音色同样少有。高考完之后,徐祈清曾经翻过很多免费或付费的音库,既为寻找素材,也是自己的消遣。在数量庞大的自然声和人工声音中,让他格外留意的声音并不算太多。
而令徐祈清第一次抛开好感度的丈量方法,直白地产生了“喜欢”情绪的声音,却是一段法语的视频旁白。
那个声音,徐祈清已经无法用自己一贯的辨别方式去描述,他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喻体去形容比照,唯一仅剩的只有一种感觉——
它,怎么能,这么好听??
起承的方式,吐字的节奏,停顿的分寸,平时这类细节有一项相符就足以刷高他的好感度,但是在这个声音中,这些完美契合他喜好的细节已经无足轻重了,因为这个音色,实在是,实在是太好听了……
徐祈清把外放换成耳机,听了一句后直接抱着平板,默默地扑进床铺打了一个滚。
视频是徐祈清在搜集学校资料是找到的一个商学院的宣传短片,时长一分五十四秒。等他把视频下载好分出音轨,就只剩了一分三十秒的纯音频。徐祈清把音频导入手机里,一直到飞往法国的航班上,他还在用蓝牙耳机听这一段。
以前在做平面和排版时,他习惯于听一些雨声之类的自然音,之后他再需要戴耳机时,就习惯将这段标记为“A”的声音调出作为背景声。反正他的电子设备,都默认设为以名称排序。
这段声频,就是他在准备出国和大学入学后听了四年半的声音。除此以外,徐祈清再找不出更符合那个有关「习惯」问题的答案了。
穆衍的声音和A先生的音色有三分相似。但徐祈清非常肯定,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人。
徐祈清一直认为A先生是个法国人,选择U大时,这个因素也有所加分。但遇到穆衍之后,这个想法倒是产生了一些动摇。
穆衍挂掉电话,回过头就看见了自己这位新来的舍友。他对徐祈清的第一印象显然也非常不错,先用英语打过招呼后,随即弯起唇角:“中国人?”
“你好。”徐祈清用中文回道:“我是徐祈清,请多指教。”
和舍友的相处很融洽,接连而来的课业学习更是重头。U大拥有一个供校内使用的大型素材库,以及众多付费素材库的试用权。徐祈清在权限对新生开放后的第一时间里进入了其中。
对于大多数声音素材来说,分类的依据是按照用途或是特征来分,单纯依靠音质很难直接搜索。徐祈清在使用素材的同时,一边也在寻找A先生是否有其他音频。足足翻了四个月,他才从一个小型的付费音库中找到了同一个声音。
这次的音频完全按照素材标准来制作,是一段涵盖了地铁、电梯等各种公共场所的提示音。这段声音不仅能够用来自己听,还可以用作视频的场景配音里。徐祈清听到自己反复听了五个月的声音念出新的内容时,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第4章 习惯过去式(二)
自古微胖出男神音。
一个人在发声时,音域和气息都会受形体的影响。胸腔与丹田的轮廓也会对发声产生限制。因此,在徐祈清一开始的设想中,A先生大概是一位微微发福的中年人,谈吐有度,其貌不扬,极富个人魅力。
其实声音受年龄的影响并不大,只是A先生的音色中所饱含的魅力在年轻人中极其罕有,因此徐祈清才会下意识将其圈定为中年人。但这也仅仅是放空思绪时的思维发散,更多的时候,徐祈清都将这两段音频作为自己练习操作或需要灵感时的背景音,声音之外的事,他少有关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自己的专业和技能上。U大的学习模式与国内高中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个适应的阶段徐祈清过得也颇为艰难。因为入学之前对设计只有业余的了解和接触,徐祈清在学习课程时,一面要应对语言的差异,一面又要接触大量的专业模式与软件操作,才能磕绊着跟上教授的思维和传授。
作为双人宿舍中的另一位住客,穆衍主修的方向和徐祈清有系所的差别。他的语言并没有障碍,偶尔还会帮室友翻译两个课堂录音中听不懂的长句。有空的时候,穆衍则会自己跑出去有偿约拍,挣一点生活费。比起徐祈清来说,他的学业压力显然要轻松得多。
当身边存在一个各种条件和状态都比自己强的朋友时,无外乎是两种状态,钦佩且奋进,嫉妒和怨艾,前者费力,后者劳神。徐祈清自始自终未曾学会过从别人身上找存在感,所幸他如此心性,才能与穆衍相处得如此自然轻松。
跟不上进度就录音回来听,软件不会用就花时间恶补。没有其他捷径也无人可以分忧,大一那一年,惯于早睡早起的徐祈清已经学会适应时常的熬夜甚至通宵,除了在熬夜整理笔记或是赶工时情绪会变敏感以外,其他也并无大碍。十一点准时睡的生物钟维持了十几年,过了时间困极却不能休息,耳机里播放过无数次的声音就成了唯一一个借以排解的支撑点。
A先生的两段录音与他而言,已经远不止是降噪充当背景的作用。徐祈清小时候看过一点巴甫洛夫和他的狗,他不太清楚自己的状况是不是符合那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定律,但是A先生的声音为徐祈清创造了一个专注、高效、上进的背景氛围,让他在听到这个声音时,能够很快地平复心情,投入到该做的事情当中去。
简单点说,那段声音对徐祈清而言就是美化过百倍的上课铃声。虽不知这是幸事或是不幸,但他宁可把情绪寄托在短暂无源的声音上,也不会寄希望于他人的扶持。
在将近二十年里,成长对于徐祈清来说,一直是一个人的事。
过渡期之后,徐祈清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他的语言天分不错,又有一位免费体贴的翻译偶尔指点,课堂录音的重放次数逐渐在稳步下降。适应了法语环境后,徐祈清在审美上的天分逐渐显露出来,加上专业学术氛围下的指点熏陶和长期以来的积累习作,第二年,他就在学院里展露了头角。
对于徐祈清来说,大学四年中影响最为深刻的转折点,正是在大二这一年开始作用,而他那个一以贯之的习惯,也从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
大二的一门专业课,因为任课教授临时请假,一位兼攻学术与实践、在业界非常有名气的教授为他们代了两个月的课。就设计这个专业而言,同新闻或广告一样,理论的东西一旦成文拓书,就已经落后于实际。对学生来说,个人能力远比学术理论重要,而一位风格鲜明的导师所带来的影响,会比书中的条目深刻得多。
在课堂实践的过程里,徐祈清的技术和想法引起了萨奇教授的注意。代课结束后,徐祈清仍然与他保持联络,也正是这位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并与多个巨头企业合作过的教授,引荐徐祈清参加了一个颇有分量的青年设计赛。
徐祈清之前也或多或少地参加过一些设计或创意比赛,但都没有这次来得正式。青年设计赛归属业内分量最重的PSSG金奖赛旗下,所以一旦在前者中取得不错成绩,也就意味着可以理所当然地得到更高级别赛事的经验。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