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林均淡然:“我在你眼里原来是这样。”

邹向南点了点头。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到底是什么样吗?”

邹向南数落自己:“恋爱脑,一根筋,钻牛角尖,没事业心,你好心帮我,我还屡屡给你添麻烦。”

“还很烧钱。”林均给他补充。

邹向南笑了。

“但这不是全部。”林均重新启动车辆,调转了方向。邹向南问这次又去哪儿,林均卖关子,说去了就知道了。

他们停在了一家小型的私人博物馆门口,博物馆也没到营业时间。林均不是地头蛇,但辗转几个电话后还是能和邹向南提前进去。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视频形式的新展还在技术调试阶段,所以官外并没有海报。邹向南就问林均是从哪里知道这个神秘的展的,林均说要办这个光影展需要问国外的美术馆买版权,他有艺术行业的朋友也在谈相关合作,他也有所了解。

他们摸着黑进入一个房间。林均开了手机的闪光灯,和邹向南一起坐在正中间的凳子上。随后他就关了唯一的光源,他们的肩膀在黑暗中衣衫轻碰,在林均握住邹向南手的那一刻,他们眼前绽开了回旋于夜空的星和月。略带沙哑的歌声宁静安和,引领观众走进那个画中景——starry,starry night。

星是蓝的,月是明黄,特效的加工让那些粗糙又细腻的线条活了起来,随着镜头的拉近如风中的云卷起又舒展,整个过程邹向南都没舍得眨眼,那是他少数的、没有看过真迹的梵高作品——《星空》。

随后,四面墙壁被投影仪打上梵高的自画像。还是原来的歌声,梵高从带着毡帽,到剃了个平头,

到头发长出来再带回另一顶新帽子……他会用不同的颜色画背景,脸永远是胡子都无法遮挡的瘦削,气质中平静和澎湃矛盾又和谐。他的眼眸也一直变化,有时候黑,有时候蓝,他到最后割了自己耳朵,湖绿道眼珠中蕴着绝望的生命力。

很多人以为梵高这般自残出于对一个妓女的求而不得,但若真的回到书信里追溯蛛丝马迹,梵高那时候跟高更住在一块儿。他们相互欣赏如遇知音,但美学观念又相互碰撞和排斥,谁都说服改变不了谁。高更是冷酷地能为了艺术抛家弃子的人,同住两个月后,他无法忍受梵高频繁的精神失常后离开,这个决定让梵高的情绪再度失控,那把落在耳侧的刀拿得再稳妥些,说不定就是落在心口。

创作让他痛苦,痛苦又激发他继续创作。随着时间顺序,这段全景影像还播放了从《吃土豆的人》到《麦群乌鸦》等其他名画。准确来说,《麦群乌鸦》并不是梵高最后一副画作,但不同于以往的明亮用色,这幅画及其之昏暗,像是寓意了梵高本人对自己生命的绝望。

这太能勾起观众的惋惜和低落了,所以这段录像的封底用了《向日葵》,镜头一直放大,放大,大到其中一朵向日葵花盘上的种子都清晰可见。林均扭头看身边的邹向南,他脸颊上的泪痕里有向日葵的明丽。

他无声地泪流满面,情绪远比两年前来得克制。当时他和林均一起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观看完所有展厅后,他们坐在一层大厅休息。邹向南突然就开始哭,眼泪止都止不住,完全无法控制。林均以为他是被梵高对艺术纯粹的追求所打动,正要开口安慰,邹向南却压抑地一遍一遍重复,他那时候二十七岁。

“Vincent van Gog found his true call at the age of 27.”时隔三年,林均一字不落地复述出一层大厅的介绍语。那句话戳得邹向南撕心裂肺,使得他三年后也难以从某种共情中自拔。

“我其实不能理解,或者说,我一直都不能理解。”和邹向南相比,林均很冷静,不是刻意的,而是真如他所说,无法理解。

“我十五岁就出国,也去过欧洲大大小小无数个美术馆,我站在那些名画前,对其背后的故事和画家本人了如指掌,我依旧不能理解高更为什么有人会为了画画抛家弃子,梵高为什么为了画画割耳朵。我敬佩这些为艺术奋不顾身的人,同时,我的理智也从未让我有过这般冲动。我能看到美,也能用教育培养出的思维标准地欣赏美,或许是太标准了,我精于解构和分析,却从未心动,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你站在台上。我听着,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被true calling击中的人是这般模样。”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ushuwuy.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